清代集句詩創作考察(嘉道咸時期)
清仁宗嘉慶(1796~1820)、宣宗道光(1821~1850)、文宗咸豐(1851~1861)三朝一共66年,占“大清十帝”總年數的25%。現將本階段集句詩集(卷)創作情況考察如下。
1.劉鳳誥《集杜詩》三卷,今存。劉鳳誥(1760~1830),字承牧、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仕至吏部右侍郎。《黑水郭氏世系錄》載:“所著《經進文》八卷、《駢體文》二卷、《古文》四卷、《今體詩》六卷、《館課詩賦》五卷、《集古詩》三卷,藏于家。”劉鳳誥所著《存悔齋集》二十八卷,附《外集》四卷,今存道光十七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485、1486冊據其影印出版。《存悔齋集》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為集杜詩。此外,其《集杜詩》三卷也有單行本。張忠綱《杜詩縱橫探》載:
《悔存齋集杜詩》四卷,劉鳳誥集。見道光十年(1830)開雕、道光十七年(1837)刊峻《悔存齋集》之卷二十一至二十三,與《杜詩話》五卷共為一冊,半頁11行,行24字。共集杜詩347首。
又一部,道光十九年刻本,編入《清頌堂叢書》,卷端有夏寶全道光十九年(1839)跋語。
2.方聯甲《塞上吟》,今存。《湖南歷代人名詞典》“方聯甲”條載:
方聯甲,約當乾隆、嘉慶年間在世。字木橋,別號蓬蔂子。巴陵(今岳陽)人。方應清子。附貢生。累官至府同知。好為集句。少時隨父宦游秦、晉,往來邊塞,為《塞上吟集唐三百首》。又著《唐詩韻匯》64卷傳世。
《清人別集總目》“方聯甲”條載:“《塞上吟》4卷,同治12年武昌郡廨刻本(南圖、湘圖、華東師大)。[附]方聯甲,巴陵人。”又《中國專家大辭典》第12輯“劉依聞”條載:“(劉依聞)注釋出版清人方聯甲所著集唐七律詩集《塞上吟》(20余萬字,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3.吳永和《集陶詩》一卷,今存。吳永和(1762~1843),字惠之,號渼陂,浙江紹興人。《紹興市志》卷三十七《藝文》引《越聲》所載云:“《集陶詩》。會稽吳永和(字惠之、渼陂)撰。”劉建臻《焦循著述新證》所考《清頌堂叢書》的版本里,道光間吳縣潘氏刻本和另一種道光刻本中,都保存著吳永和的《集陶詩》一卷。
4.黃國珍《南墅詩草》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五“生于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1765)”中“黃國珍《南墅詩草》一卷”條載:《南墅詩草》一卷,黃國珍撰。此集一卷,又名《南墅閑詠集句》,道光二年金州增秀書院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5.張滏《瑯嬛書屋集句》六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張滏”條載:“《瑯嬛書屋集句》6卷,民國24年(1935)鉛印本(南圖、皖圖)。[附]張滏,字念劬,上元人。諸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五“生于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1765)”中“《瑯嬛書屋集句》六卷”條載:“張滏撰。滏字念劬,江蘇上元人。諸生。曾補輯《金陵瑣事》,道光元年刻。此《瑯嬛書屋集句》六卷,民國二十四年鉛印,南京圖書館藏。”
6.戴玉亭《古今體集唐》,不知存亡。戴玉亭,生平、事跡不詳。師范《蔭春書屋詩話》載:
集句起于王介甫,后亦寥寥。近世朱竹垞先生著《番錦詞》,疑出鬼工,遂多效顰者。山陰戴上舍玉亭有《古今體集唐》數百首,屬予評點。指事匯情,絕無補綴之痕,可稱此道高手。然其自作,便不見佳……
師范的生卒年為1751~1811,則戴玉亭當為同時人。
7.劉景新《偷閑齋集杜》三卷,今存。張忠綱《杜詩縱橫探》載:
《偷閑齋集杜》三卷,劉景新集。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刻本,三冊。卷首有鄭一崧序、王孫恭序、李堂序、劉氏自序、于弼序、黃漢章序。《成都杜甫紀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清代杜詩學文獻考》則進一步記為“劉景新《偷閑齋集杜》四卷”,云:
劉景新,晉安(今福建南安)人。約為嘉慶時人。著有《偷閑齋集杜》四卷。《偷閑齋集杜》四卷,嘉慶二十五年(1820)刻本,三冊。卷首有鄭一崧序、王孫恭序、劉氏自序、于弼序、黃漢章序。《成都杜甫紀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8.張紹先《芑園真一酒集蘇》二卷,今存。張紹先(?~1825),字芑園。《清人別集總目》“張紹先”條載:“《芑園真一酒集蘇》2卷,清刻本(皖圖)。”
9.彭范《岳陽樓集唐百首》,不知存亡。彭范,事跡無考。清陶澍、萬年淳《洞庭湖志》載彭范《岳陽樓集唐百首》,選錄5首。《洞庭湖志》刊刻于道光五年(1825),則此集的流傳必在此前。
10.陳杰《岳陽樓集唐三十首》,不知存亡。陳杰,事跡無考。清陶澍、萬年淳《洞庭湖志》載陳杰《岳陽樓集唐三十首》,選錄5首。
11.呂庭栩《集句詩》五卷,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卷十二《集四·別集類四》載:“《梁湖詩草》十二卷、《續編》四卷、《梁湖排律》四卷、《集句詩》五卷。清呂庭栩撰(《應城志》。庭栩見地理類。案:《志》又有《臨河館文集》)。”《應城政協信息網》上有《文林郎呂庭栩》一文,其中云:
呂庭栩字梁湖,號宛溪,應城長江埠余上人。嘉慶五年(1800)進士,主講于應城蒲陽書院。呂庭栩在黃岡任教諭為時達14年之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離任回歸應城時,在熊汝弼處取得《奚志》手稿,便與熊汝弼共同就建置、風土、學校、職官、選舉及藝文、人物諸類,增補400余條。至咸豐元年(1851)全部完成,使《奚志》更趨完備。他這時已年屆9旬,但還是準備刻刊《奚志》,可惜遇兵禍未成。這部《奚志》手稿本,今藏武漢大學圖書館。后修《光緒應城志》,多賴呂庭栩與熊汝弼輯錄的這部《奚志》。呂庭栩享年九十三歲,謚賜文林郎。呂庭栩生平著作很多,計有《四書成語聯珠》、《五岳雜志》、《子史菁英類編》、《麗藻引機》8卷、《對語餐花》6卷、《列仙詩抄》20卷、《說詩緒余》、《賦譜》2卷、《梁湖詩草》12卷、《續編》4卷、《梁湖排律》4卷、《歸林尋樂》2卷、《集句詩》5卷、《納涼偶對》6卷等14種、120卷行世。
12.陸耀遹《雙白燕堂集唐詩》二卷,今存。陸耀遹(1771~1836),字劭文,號紹聞,江蘇陽湖人。《清史稿》有傳。《販書偶記》卷十七載:“《雙白燕堂詩集》八卷、《集唐詩》二卷,武進陸耀遹撰。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清人別集總目》“陸耀遹”條載:
《雙白燕堂詩集》8卷《集唐詩》2卷,道光22年刻本(皖圖、中科院、無錫);同治6年重刻本(上圖、南圖、遼圖、南京師大、日本人文)……《雙白燕堂文集》2卷《外集》8卷《詩集》8卷《集唐詩》2卷,道光22年至光緒4年遞刻本(華東師大、臺灣故宮)。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七亦著錄此書。
13.汪引芝《詩經集句》四卷,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補遺》卷五《集部二·別集類二》載:“《詩經集句》四卷、《新甫詩草》一卷,清汪引芝撰(《桃潭合鈔》)。引芝,字新甫,號九畹,黃岡人。道光癸卯(1843)副貢。”
14.徐玉增《竹坪集句》不分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徐玉增”條載:“《竹坪集句》不分卷,道光7年刻本(皖圖)。[附]徐玉增,歙縣人。”
15.顧思虞《集古詩鈔》,不知存亡。柳亞子《磨劍室文三集》中《磨劍室鈔存鄉先輩已刊未刊稿本題記》載:
《竹友軒吟》,顧思虞孚中作。此冊為巢南所貽。竹友者,南街顧思虞,字孚中,是先高祖古槎府君囊輯《分湖遺詩》,曾選其中“楊維斗先生訪雪床上人諸什”入冊,今此帙赫然具在,足釋巢南之疑矣。思虞為乾、嘉間我鄉名宿,而巢南以為似不其時,亦豈真古人不如近人耶?中華民國九年夏七月。邑后學柳棄疾撰。
《清詩紀事·康熙朝卷》“顧思虞”條載:“字中孚[孚中],號竹友。江蘇吳縣人,諸生。有《斜川唾余集》《自娛草》《詠物詩》《梅花詩集》《凝香集》《集古詩鈔》。”
16.金品山《集杜》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金品山”條載:“《介庵詩抄》5卷《集杜》1卷,光緒17年(1891)臨海蔭玉閣木活字排印本(南圖、復旦)。”《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七“生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771~1775)”中“《介庵詩抄》五卷”條載:
金品山撰。品山一作品三,字剛士,號介庵,浙江天臺人。乾隆間歲貢。民國《天臺縣志》文學四十四載,著《介庵集》六卷。今存《介庵詩抄》五卷,光緒十七年木活字本,南京圖書館藏。
17.施作舟《自題萬里歸帆圖》集唐三十首,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七“生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771~1775)”中“《求己堂集》二卷”:
施彥士撰。彥士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字樸齋,江蘇崇明人。道光元年舉人,六年督押海運米石有功,授直隸內丘知縣,歿于萬全人所。通天文算學,所撰《求己堂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輯入《求己堂八種》,道光十三年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輯入八種者……紀行詩有《喜侄作舟領運至》,作舟亦有《自題萬里歸帆圖》集唐三十首……
18.賈學閔《棣萼書屋集毛詩詩》,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賈學閔”條載:“《棣萼書屋集毛詩詩》,嘉慶25年刻本(北圖)。[附]賈學閔,右玉人。嘉慶19年進士。”《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載其生卒年為1776~?,字訚如,號謙六,山西右玉人。
19.鄧顯鶴《集杜詩》一卷,今存。《清代杜詩學文獻考》“鄧顯鶴《集杜詩》一卷”條載:
鄧顯鶴(1777~1851),字子立,號湘皋。新化(今屬湖南)人。幼穎慧,八九歲即能為詩,年十九補縣學弟子員,旋由廩膳生登嘉慶九年(1804)鄉薦,后屢試禮部不第,遂絕意進取。晚歲入京師,詣選籍。道光六年(1826)大挑二等,官寧鄉縣訓導,在任十三年,引疾告歸。主講朗江、濂溪兩書院,壽終濂溪講舍。著有《南村草堂詩鈔》二十四卷、《南村草堂文鈔》二十卷。顯鶴熱心鄉邦文獻的搜集整理,纂有《沅江耆舊錄》、《資江耆舊錄》、《明季湖南殉節諸人傳略》等,并于道光二十年(1840)首次校刻《船山遺書》一百五十卷。生平事跡見曾國藩《鄧湘皋先生墓表》、楊彝珍《鄧先生傳》、劉基定《寧鄉訓導鄧湘皋先生墓表》。《集杜詩》一卷,附見于《南村草堂詩鈔》十二卷。為《草堂秋詠集杜》四十二首、《集杜詩成同日接李春湖陶云汀兩中丞手札續得十首奉答二公》十首。所集杜詩均為五律,有的于題下、句下稍作注解。《(光緒)黃州府志·藝文志》(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中國方志叢書》本)著錄云:“新化鄧顯鶴撰。陽湖陸續輅云:‘湘皋集杜詩,如天衣無縫,讀之但覺淋漓悲壯,聲情激越,不知是杜是鄧,若但云“裁縫滅盡針線跡”,猶淺之乎論詩矣。’”
《清代杜詩學文獻考》將鄧顯鶴《集杜詩》一卷列為“見存書錄”,然未言版本和館藏之處。
20.蔡兆華《綴玉集》四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蔡兆華”條載:“《綴玉集》4卷,同治11年刻本(中科院)。[附]蔡兆華,字守白,東莞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八“生于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76~1780)”中“《愛吾廬詩鈔》不分卷、《綴玉集》四卷”條:
蔡兆華撰。兆華字守白,廣東東莞人。所著《愛吾廬詩鈔》不分卷,道光間刻,無錫市圖書館藏。又有《綴玉集》四卷,道光間刻,上海羅氏藏,《續修四庫提要》著錄。又同治十一年刻,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集《玉臺新詠》句,為律詩二百余首,詩余十余闋。李伯謙序謂:“詩多托美人香草之詞,以寫抑塞牢愁之慨。”
《清人別集總目》“蔡兆華”條載:“《綴玉集》4卷,同治11年刻本(中科院)。[附]蔡兆華,字守白,東莞人。”《陳灃集·東塾集外文》卷三《綴玉集序》載:
東莞陳君友珊言:其鄉蔡君守白用《玉臺新詠》詩題,集《玉臺新詠》句尾五律二百余首,工妙不減黃若牧《香屑集》。蔡君沒已久矣,舊有刻板,欲刷印以貽朋好。余聞之,愿先睹為快。后數日,友珊復與蔡君之侄煦春來,以舊印本見示。余循覽一過,嘆其工巧,誠如友珊之言。其中有與唐律密合者,其拗調亦唐律□□□。亦有唐律不用之調,則齊梁體也……同治壬申(1872)六月,番禺陳灃題。
同治十一年(1872),陳灃(1810~1882)年63歲,時蔡兆華“沒已久矣”,據此可以推斷其生年略比陳灃早,或者大致相當。
21.余成教《石園集杜》一卷、《石園集句》二卷,今皆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八“生于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76~1780)”中“《石園集》十七卷”條載:
余成教撰。成教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年不詳。字道夫,號石園,江西奉新人。所撰《石園集》共七種,道光間刻,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藏。計《石園初集》一卷……《石園集杜》一卷,前有自序,集杜詩百首;《石園集句》二卷,集句詩百余首……
《清人別集總目》載:
《石園集杜》附《石園集句》《癸未小草》,嘉慶27年刻本(粵圖)……豫圖藏《石園集句》,清刻本;《石園文稿初集》1卷《二集》2卷《詩話》2卷《集句》2卷,嘉慶刻本(北圖、南圖);日本京文藏《石園文稿初集》1卷《二集》2卷《癸未小草》1卷《集句》1卷《集杜》1卷《偶錄》2卷《詩話》2卷,嘉慶18年序刻本(日本京文)。[附]余成教,字道夫,奉新人。
22.錢照《集唐》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八“生于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76~1780)”中“《端園詩草》八卷”條載:
錢照撰。照字棟成,號端溪,江蘇吳縣人。道光八年(1828)在木瀆山塘街王家橋畔筑端園,自為之記。所撰《端園詩草》八卷,內《端園記》、《端園吟》、《北臺韻》、《集唐》、《端園又記》、《刻燭集》、《刻燭二集》各一卷,附題辭一卷,道光八年刻,蘇州市圖書館藏……
23.戴家政《集杜》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九“生于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年(1781~1785)”中“《酉蜓詩集》八卷”條:
戴家政撰。家政字子正,號有亭,又號酉蜓,云南景東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任湖南知縣。此集計分《五廬集》、《師山集》、《蠖庵集》、《停云集》、《勿自欺集》、《彈劍集》、《集杜》、《小石窗試帖》,集各一卷。道光二十三年戴氏小石窗刻,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24.陳瑞琳《集蘇詩》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陳瑞琳”條載:“《食古研齋詩初集》7卷《集蘇詩》2卷,道光12年杭州試院刻本(北圖、南圖、豫圖)。《食古研齋集蘇詩》2卷,清刻本(上圖)。……[附]陳瑞琳,字仲久,號九香,羅田人。諸生。官河南府經歷。”《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三十九亦著錄此書。
25.彭銓《云錦集》十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彭銓”條載:“《云錦集》10卷首1卷末1卷,道光21年古香閣刻本(南圖、贛圖、湖南師大)。”徐元《歷代禽言詩選》錄其《禽言十一首(集句)》,并為作小傳云:“彭銓(1787~1841?),字季紐,號屏山居士。清代江西萍鄉人。著有《云錦集》十卷。”《禽言十一首(集句)》出自《云錦集》卷二。
26.龔璁《留春山房詩鈔》十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生于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五年(1786~1792)”中“《留春山房詩鈔》十卷”條載:
龔璁撰。璁字玉亭,貴州遵義人。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所撰《留春山房詩鈔》十卷,內《集古詩鈔初集》二卷、《二集》四卷、《三集》二卷、《四集》二卷,道光咸豐間刻,山東省圖書館藏九卷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后八卷。皆集古今詩句,多取唐人之詩。
《清人別集總目》“龔璁”條載:
《留春山房集古詩抄初集》2卷《二集》3卷,道光29年刻本(上圖);《留春山房集古詩抄二集》3卷《三集》3卷,清刻本(復旦);《留春山房集古詩抄初集》2卷《二集》3卷《三集》2卷《四集》2卷,道光刻本(南圖、魯圖、中科院)。[附]龔璁,字玉亭,遵義人。嘉慶22年進士,官山東知縣。
27.徐獻廷《集陶詩故》八卷、《集唐梅花百詠》,今存。徐獻廷,字欽元,號聘堂,浙江樂清人,名其藏書樓為“二酉軒”。王志成《徐獻廷卒年考析》一文說:
徐德元(1809~1868),譜名嗣鏞,字序東,號惇士,著有《小酉山房文集》、《小酉山房倚聲》等。徐德元之父徐獻廷(1789~1864),譜名佳修,字欽元,號聘堂,著有《二酉軒陶陶集》、《梅雨聯吟集》、《集陶詩故》、《集唐梅花百詠》、《燕賦集古》(附《居室記》)等。父子二人著作均為永嘉鄉著會手抄本,藏于溫州圖書館。
王志成所錄徐獻廷五集中,《二酉軒陶陶集》其實就是《集陶詩故》的另外一個傳本,二者差別很小;《集唐梅花百詠》屬于集句詩集;《梅雨聯吟集》乃徐獻廷與錢坤的唱和詩集,其中亦有不少集句詩;至于《燕賦集古》乃是集句文集,亦非集句詩集。
28.韓步鰲《集唐初刻》二卷、《集唐二刻》一卷,今皆存。《清人別集總目》“韓步鰲”條載:“《集唐初刻》2卷,嘉慶21年濰縣韓氏守正軒刻本(青島、魯博)。《集唐二刻》1卷,道光4年濰縣韓氏守正軒刻本(青島、魯博)。[附]韓步鰲(?~1860),字若仙,濰縣人。”
29.奕繪《集陶編》,不知存亡。奕繪(1799~1838),字子章,號太素道人,又號幻園居士,愛新覺羅氏。乾隆第五子永祺之孫,榮恪郡王綿億之子。其《自題集陶編》詩云:
集句始于晉傅咸,和陶始于蘇子瞻。集陶始于元遺山,和陶盛于黃陶庵。我于古人有偏好,夢中往往見陶潛。東山草堂初集陶,后來日增而月添。單句不復用,復句比重拈。(如“道喪向千載”凡二見,“嗚呼哀哉”凡六見。余皆例此。)方之萚石頗傷廉(錢坤一先生有《集陶》六首),較之遺山差謹嚴(金元遺山集陶,每首多重用陶詩一首之句。今集則無此病)。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古人不復作,古調何暹暹。春風開花滿屋檐,蜜蜂采來作蜜甜。空山獨奏云和樂,指點明徽鑒素蟾。
金啟孮《滿洲女詞人顧太清》一文亦有這方面的說明:
奕繪在清宗室中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和王引之合編過《康熙字典考證》。他的著作很多,有《子章子》、《妙蓮集》、《明善堂文集》、《明善堂文集流水編》等,《南谷樵唱》包括在《流水編》中……
《集陶編》可能已經不存,張璋編校的《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已不見其詩。
30.顧太清集句詩兩組,今存。顧太清(1799~1877),名春,字梅仙,奕繪之側室。顧太清有兩組集句詩,一為《既選宋詞三卷遂以詞中七言句集為三十九絕句》,見于《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中《天游閣詩集》卷二;一為《前面既選宋詞集選中句得三十九截句今掇其余復成三十五首》,見于《天游閣詩集》卷四。今人李圣華《冷齋詩話》卷八“顧太清集句”條在論述第一組集句詩時說:“集陶、集唐易,集宋詞難,尤難在通篇不見捉湊痕跡。余謂此非僅太清詞心之余緒,實自具一段精神。”
31.張友書《詩存補遺》一卷,已佚。《歷代婦女著作考》“《倚云閣詩》三卷、《補遺》一卷、《詩余存》三卷”條載:
(清)張友書撰。《故宮普通書目》著錄(見)。友書字靜宜,江蘇丹徒人,諸生張壬女,貢生陳宗起妻。生嘉慶四年(1799),卒光緒元年,年七十三。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7)刊本。方濬頤撰墓志銘。卷一《工余吟草》,卷二《越吟草》,卷三《海鷗吟草》。《詩存補遺》集唐二十二首。《倚云閣詩余存》三卷,子目同前。后有方燕昭跋。《丹徒縣志》據子目著錄。
32.何鈺麟《吟梅閣集唐》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何鈺麟”條載:“《吟梅閣集唐》2卷,民國3年上海廣益書局排印《古今文藝叢書》本(《叢書綜錄》、旅大)。[附]何鈺麟,字梅閣,長沙人。諸生。”再查《中國叢書綜錄》,知存于《古今文藝叢書》第2集。
33.程沆《集古詩附存》一卷,今存。程沆,事跡不詳。《中國叢書綜錄》載:
《小堂四種》,(清)程沆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潁上縣署刊本。《潔華錄》一卷。《征麟錄》一卷。《修省格言》一卷。《經驗良方》一卷。附《集古詩附存》一卷。
34.孔繼鑅《集杜詩》三卷,今存。孔繼鑅(1802~1858),字宥函,曲阜人。丁晏《頤志齋感舊詩》一卷“孔宥函太守”條云:
名繼鑅。至圣裔,大興籍,寄居清江浦。道光丙申進士,刑部主事。由南河同知薦,升知府。天才橫溢,詩筆矯然,獨立如其為人。與余交契二十余年,每戒其才鋒太銳,亟宜韜光,宥函不能從也。癸丑,余被議羈召埭,宥函常來省視,贈句云:“百年垂老文章賤,眾口余生天地寬。”是時仇陷甚危,故有斯語。宥函佐揚州雷幕,后又襄贊德營殉難,賜恤,刻有《集陶詩》、《壬癸詩存》。
《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三十九載:“孔繼鑅,大興籍,曲阜人。道光丙申(1836)進士,官刑部主事。殉難。有《心向往齋詩》(二十卷)。”《心向往齋詩》卷十五至十七為集杜詩。今存民國吳興劉承干輯刻求恕齋叢書本。《中國叢書庫二集》、《叢書集成續編》卷一百六十皆收錄。199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心向往齋詩文集》。
35.羅士琳集句詩,今存。羅士琳(?~1853),字次醪,號茗香、銘香,江蘇甘泉人,清代數學家。《販書偶記》卷十七載:“《觀我生室剩稿》無卷數,甘泉羅士琳撰。道光己酉(1825)刊。文六十四頁,集句詩文三十五頁,六十自嘲集唐六章十一頁,王太夫人六十壽文六頁。士琳著有《觀我生室匯稿》。”此集今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36.蒼然《蒼然集唐詩》三卷,今存。張伯駒《春游瑣談》載玉谷(陳器伯)的《〈蒼然集唐詩〉稿本》一文:
歲壬寅,四名王西簃于冷攤得《蒼然集唐詩》稿本三卷,郵以贈余。蒼然為清嘉道咸同間人,其手稿未刻,字體工整,一筆不茍,歷年百載,幾瀕湮沒,今幸歸余,而余亦一時無力為之剞劂也。蒼然名航葦,號落拓頭陀,俗姓李,昌善其名,幼年喪父母,九歲披剃為僧,初學禪于鄞南覺園庵,拜如蘭為師,繼而云游寧海,問詩法于孝廉王云樵。嗣返明州,結茅于鎮海龍山之北,曰寧遠庵。又自述吟遠山房,著有《吟遠山房吟草》及《集唐詩》。生于清嘉慶初,卒于同治末,約七十余。……吾觀蒼然所集,自與剽竊捃摭者不可同日而語,惜其所作《吟草》尚未發現為憾。稿前有自序一篇,駢四儷六,亦非俗子手所能辦。集中有自吟吟遠山房集唐人句,七律、五律各三十首,過半回草堂訪包居士云孫得詩三十首,過朗吟仙館三十首,覺園月記十四首,皆鉤心斗角之作。茲錄其一,以見一斑:“石林精舍虎溪東(郎士元),對遠方知色界空(白居易)。清景乍開松嶺月(武元衡),早寒先到石屏風(溫庭筠)。桑田碧海須臾改(盧照鄰),野徑荒墟左右通(張南史)。無伴偶吟溪上路(錢珝),不許回首問漁翁(羅鄴)。”(玉谷)
既然《春游瑣談》乃張伯駒(1898~1982)晚年與朋友聚會時所書短文的結集,卷首有作于“壬寅(1962)春”的自序。據此推測陳器伯所記的《蒼然集唐詩》三卷應該尚在。
37.張聲玠《集唐詩》一卷,今存。張聲玠(1803~1848),湖南湘潭人,字奉茲,號玉夫。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善詩、古文,并善詞曲,有《玉田春水軒雜出》。光緒間《湘潭縣志》卷十載:“《集唐詩》一卷,張聲玠撰。”
38.潘恕《雙桐圃詩抄》(一名《梅花集古詩》)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潘恕”條載:“《雙桐圃詩抄》(一名《梅花集古詩》)2卷,咸豐3年刻本(上圖);光緒刻本(南圖)。[附]潘恕,字鴻軒,番禺人。”潘飛聲《在山泉詩話》卷三載:
先大父明經公《梅花集古詩》一卷,世與黃石牧《香屑集》同稱。張南史先生題卷首云:“鴻軒以所為《梅花集古》七律一百二十首屬勘定。余讀竟,嘆曰:美矣哉!富矣哉!集古難,集七律尤難,集二三十首不難,集至百二十首則甚難。集眾手之詩,而辭既工切,意復貫串,直如一手,則尤難中之難。”并題一詩云:“廣邀千載題詩客,來與梅花共寫真。自有此花無此作,一杯吾欲賀花神。”又從伯祖聘三公(仕征)題一律云:“詠梅集古尋常見,仍集梅詩始足夸。織就云裳都美錦,釀成香蜜盡名花。精心獨運空前代,生面能開別一家。序到庾關才更好,寒宵吟賞細煎茶。”先大父此集,句句俱集前人詠梅詩為之,末附《庾嶺探梅序》,亦句句集《庾嶺序》及《梅花賦》,亦與《香屑》一序同工也。
39.程祖潤《妙香軒集唐詩》五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程祖潤”條載:“《妙香軒集唐詩》5卷,民國8年巴縣李和陽排印本(北圖、遼圖、川圖、南大、杭大)。[附]程祖潤(1806~1861),原名錫書,字雨琴,丹徒人。道光24年進士,官成綿龍茂兵備道。”《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三“生于嘉慶六年至十年(1801~1805)”中“《妙香軒詩集》五卷”條載:
程祖潤撰。祖潤生于嘉慶十年(1805),卒于咸豐十年(1860)。字雨琴,江蘇丹徒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署四川合州、廣安州事,補授新繁縣知縣,調江津縣。咸豐十年升成綿龍茂兵備道。所撰《妙香軒詩集》五卷,附《集唐詩鈔》二卷,咸豐十一年繁江釋含徹刻,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40.石贊清《饤饾吟》十二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四“生于嘉慶十一年至十五年(1806~1810)”中“《饤饾吟》十二卷”條載:
石贊清撰。贊清生于嘉慶十一年(1806),卒于同治八年(1869)。字次皋,號襄臣,貴州貴筑人。道光十八年進士,任直隸阜城知縣。后升天津知府。咸豐十年參與抵抗英法聯軍,擢順天府尹,改直隸布政使,調湖南,召授太常寺卿。歷任宗人府府丞、右副都御史,終工部右侍郎。所撰《饤饾吟》十二卷,皆集唐人詩句,黃炳森、曾文學、何亮清、任毓玨、蔣樹森、王懋勛、伍華瑞、蕭鑒、曾貫之、楊文照、楊昌江、高以莊等注,咸豐間刻巾箱本,有咸豐十年自記,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集句中一人一句,各不雷同。
41.邵懿辰《集杭諺詩》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邵懿辰”條載:“《集杭諺詩》1卷,光緒3年葛無煦嘯園刻本(南圖、中科院)……[附]邵懿辰(1810~1861),字位西,號半巖,仁和人。道光11年舉人,官至員外郎。”
42.湯成彥《集蘇聯句》一卷,不知存亡。《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五“生于嘉慶十六年至二十年(1811~1815)”中“《聽云仙館詩文稿》十四卷”條載:
湯成彥撰。成彥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七年(1868)。字梅和,一字心瓠,號秋史,江蘇陽湖人,直隸清宛籍。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因縱借案被罷官,漫游豫秦滇鄂,客蜀最久。工駢體文……光緒《武陽縣志》卷二十八載,著《三十六芙蓉吟館詩集》四卷、《梅吟庵聯句》二卷、《集蘇聯句》一卷、《歸云草堂賦稿》二卷,今未見傳。集中多與其友洪孫《淳則齋集》向淆亂,兩家后人亦難分辨。
《集蘇聯句》當是湯成彥與他人合作而成,味上文之意,似乎是與其友洪孫合寫,故兩家集皆收,以致兩家后人亦難分辨。
43.王褧之《集陶》一卷、《集杜》一卷,今皆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五“生于嘉慶十六年至二十年(1811~1815)”中“《芬響閣初稿》十卷”條載:
王褧之撰。褧之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卒于咸豐九年(1859)。初名,字薌巖,一字甘巖,號子鳧水,又號靈石山民,安徽宿遷人。候選翰林院待詔。所著《芬響閣初稿》十卷,輯入《繡水王氏家藏集》,咸豐九年刻,復旦大學圖書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同治七年刻本,前有李肇增序……卷九集陶,卷十集杜……
嘉、道、咸三朝,集句詩人和集句詩集(或卷)的數量有所減少,流傳到今天的最少有劉鳳誥《集杜詩》三卷,方聯甲《塞上吟》,吳永和《集陶詩》一卷,黃國珍《南墅詩草》一卷,張滏《瑯嬛書屋集句》六卷,劉景新《偷閑齋集杜》三卷,張紹先《芑園真一酒集蘇》二卷,陸耀遹《雙白燕堂集唐詩》二卷,徐玉增《竹坪集句》不分卷,金品山《集杜》一卷,施作舟《自題萬里歸帆圖》集唐三十首,賈學閔《棣萼書屋集毛詩詩》,鄧顯鶴《集杜詩》一卷,蔡兆華《綴玉集》四卷,余成教《石園集杜》一卷、《石園集句》二卷,錢照《集唐》一卷,陳瑞琳《集蘇詩》二卷,戴家政《集杜》一卷,彭銓《云錦集》十卷,龔璁《留春山房詩鈔》十卷,徐獻廷《集陶詩故》八卷、《集唐梅花百詠》,韓步鰲《集唐初刻》二卷、《集唐二刻》一卷,顧太清《既選宋詞三卷遂以詞中七言句集為三十九絕句》、《前面既選宋詞集選中句得三十九截句今掇其余復成三十五首》,何鈺麟《吟梅閣集唐》二卷,程沆《集古詩附存》一卷,孔繼鑅《集杜詩》三卷,羅士琳集句詩,蒼然《蒼然集唐詩》三卷,張聲玠《集唐詩》一卷,潘恕《雙桐圃詩抄》(一名《梅花集古詩》)二卷,程祖潤《妙香軒集唐詩》五卷,石贊清《饤饾吟》十二卷,邵懿辰《集杭諺詩》一卷,王褧之《集陶》一卷、《集杜》一卷等39種,比順康、雍乾時期的數量略少一些。
注釋:李興盛等:《黑水郭氏世系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092頁。###張忠綱:《杜詩縱橫探》,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第311頁。###湖南歷代人名詞典編委會:《湖南歷代人名詞典》,湖南出版社,1993,第22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40頁。###江濤、劉國雄、王海濱:《中國專家大辭典》第12輯,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第48頁。###紹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2545頁。###劉建臻:《焦循著述新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第3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8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0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75頁。###師范:《蔭春書屋詩話》,張國慶:《云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中華書局,2001,第15頁。###張忠綱:《杜詩縱橫探》,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第311頁。###孫微:《清代杜詩學文獻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6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62頁。###(清)陶澍、萬年淳修纂、何培金點校《洞庭湖志》,岳麓書社,2003,第606頁。###(清)陶澍、萬年淳修纂、何培金點校《洞庭湖志》,岳麓書社,2003,第606~607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04~705頁。###http://hbyc.yingchengnet.com/yczxw/view.asp?id=142.###孫殿起:《販書偶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5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2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061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3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2頁。###柳亞子:《磨劍室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973頁。###錢仲聯:《清詩紀事》第八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第403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2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06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093~109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760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614頁。###孫微:《清代杜詩學文獻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19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34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1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45頁。###(清)陳灃:《陳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36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18~111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5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2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2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6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47頁。###徐元:《歷代禽言詩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159~16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22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58頁。###王志成:《徐獻廷卒年考析》,2007年11月28日《溫州讀書報》。###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08頁。###張璋:《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49頁。###金啟孮:《漠南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第350頁。###李圣華:《冷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40頁。###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50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45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480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531頁。###(清)丁晏:《頤志齋感舊詩》,《叢書集成續編》177冊,新文豐出版社,第599頁。###徐世昌:《晚晴簃詩匯》,中國書店,1988,第1049頁。###孫殿起:《販書偶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52頁。###張伯駒:《春游瑣談》,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第265頁。###(清)王闿運等:《湘潭縣志》,《續修四庫全書》第712冊,第81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404頁。###潘飛聲:《在山泉詩話》,(清)何藻:《古今文藝叢書》,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第162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3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0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1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3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6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73頁。
上一篇:清代集句詩創作考察(同光宣時期)
下一篇:清代集句詩創作考察(雍乾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