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詞體描摹物態,早在唐五代詞中已經初見端倪。敦煌曲子詞《望江南》(天上月)詠月、韓翃《章臺柳》詠柳,就是早期的詠物詞。不過,唐五代詠物詞數量不多,藝術上也大多停留在描摹物體外在形態上,缺乏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
北宋時期的詠物詞,數量漸多,題材漸廣,而且開始注意傳神寫貌,借物抒情。如蘇軾的《水龍吟》穴似花還似非花雪周邦彥的《蘭陵王》穴柳陰直雪,已經是高度成熟的詠物詞。
南宋是詠物詞的全盛時期,《全宋詞》中詠物之作近兩千首,多數產生在南宋時期。
南渡之初,由于國破家亡的刺激,這一時期的詠物詞大多寓有時代寄托,朱敦儒、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的詠物之作中,飽含著時代亂離以及壯志難酬的感慨。南宋中期,詠物詞尤其注重語言錘煉,姜夔、吳文英、史達祖都是個中高手。南宋末年,詠物詞注重幽微深隱、比興寄托,蔣捷、張炎、周密、王沂孫等人用詠物詞來表達黍離之悲、滄桑之感,清麗雅潔,哀怨動人。
詠物詞創作的關鍵,在于不即不離。所謂“不即”,要求詠物而不滯于物;所謂“不離”,要求字面描摹扣住題目。由形似而神似,進而達到物我為一、意內言外、含蘊深厚,才是詠物詞創作的不二法門。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從: 任隨 。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縈: 牽縈 , 彎曲纏繞 。
柔腸: 這里形容柳條纖柔曲折的樣子 。
嬌眼: 這里指柳眼 , 即初生的柳葉 。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落紅: 落花 。
綴: 連綴 , 將花重新粘上枝頭 。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 一池萍碎。
一池萍碎: 古人認為 , 楊花落到水中 , 一夜之后 , 就會化為浮萍 。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大意 〕好像是花,又不像是花,任隨你隨風飄落,從來也沒有人憐惜。離開枝頭,流落天涯,細細想來,又何嘗不是滿腹愁緒 ? 纏綿的情思瘦損了你的腰肢,流浪的疲憊憔悴了你的雙眼,蒙迷離,欲開還閉。夢中隨著好風一去萬里,尋找心上人的蹤跡,又誰知那枝頭的黃鶯,無情地將人從好夢中驚起。不恨此花飄零殆盡,只恨西園之中落紅滿地,再也無法粘上枝頭。拂曉飄過一陣小雨,哪里還有你的蹤跡 ? 只有那一池浮萍已經破碎。三分春色,二分歸了塵土,一分隨了流水。細細看來,那滿池碎萍不是楊花,點點滴滴都是離人的眼淚。
〔 點評 〕 這首詠物詞是作者和友人章質夫的楊花詞之作 。 它雖沒有跳出傳統的借詠楊花以寄托傷春情懷的窠臼 , 但作者以他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將楊花 、 思婦融為一體 , 全詞字字寫楊花 , 同時字字不離情思 , 細膩深刻 , 幽怨纏綿 。 劉熙載 《 藝概 》 以為它詠物不即不離 ,“ 似花還似非花 ”, 可作全詞評語 。 這首詞因此而超出原詞的意境 , 成為千古絕唱 。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乳燕: 小燕子 。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生綃: 生絲 。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 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瑤臺: 神話中昆侖山上玉石砌成的臺 。 這里指夢境 。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蹙( cù ): 皺縮 。
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風驚綠。
驚綠: 指紅花落盡 , 只剩綠葉 。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簌簌: 象聲詞 。
〔 大意 〕雛燕飛上了華麗的高屋,靜悄悄地沒有人。槐樹的陰影悄悄移向了午后,日暮天涼,美人新浴。手里擺弄著生絲織成的團扇,團扇和玉手潔白得好似美玉。漸漸困倦斜倚床上,獨自沉入夢里。蒙 眬 中似乎有人在輕輕推門,白白打斷我的美夢。仔細一聽,卻是輕風在敲打著翠竹。石榴花剛剛綻開花蕾,火紅的花瓣大半還藏在花苞中。等到那些輕浮的花兒出盡風頭,它才會開放,陪伴你共度孤獨。請你仔細觀察它艷的風姿:千重芳心,聚為一束。只怕西風一來,紅花落盡,只剩一片綠葉。等到你重來此地,把酒對花,不忍再看,殘花和眼淚一齊簌簌下落。
〔 點評 〕 這首詞歌詠石榴花 , 用比興寄托的手法 , 玉人與榴花合為一體 。 詞的上片寫美人 , 重在寫夏日的清涼幽靜 ; 下片寫榴花 , 重在寫千重似束的芳心 。《 苕溪漁隱叢話 》 認為這首詞 “ 冠絕千古 , 托意高遠 ”。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瘴霧: 南方原始森林中濕熱的霧氣 。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么鳳: 嶺南的一種鳥 , 又名倒掛子 , 綠毛紅嘴 , 狀如鸚鵡而較小 。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素面、唇紅: 這里形容紅梅花白底紅暈 。
腳( wò ): 污染 。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 高情 ” 兩句 : 唐代王昌齡夢中作 《 梅花 》 詩 :“ 落落寞寞路不分 , 夢中喚作梨花云 。”
〔 大意 〕玉骨不怕南方的瘴霧,冰姿自有超凡的仙風。海上仙人不時派人來探訪,使者就是綠毛么鳳。皎潔的面龐反而嫌脂粉污染,洗凈殘妝也洗不去唇上的暈紅。高潔的情操已經隨著曉云散去,等到梨花如云的時候,她已經化作了一場春夢。
〔 點評 〕 據 《 苕溪漁隱叢話 》 記載 , 這首詞是作者悼念侍兒朝云而作 。 朝云為東坡侍妾 , 追隨東坡二十三年 , 病故于惠州貶所 。 詞的上片寫嶺南梅花特有的抵抗瘴霧的風神 , 下片描摹其自然嬌艷的形貌 , 全詞句句詠梅 , 同時句句綰合朝云 。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漏斷: 指銅壺的水滴光了 , 形容夜深 。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省( xǐnɡ ): 覺察 。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大意 〕彎彎的月兒掛在梧桐樹梢,漏聲已斷,夜深人靜。有誰看見它孤獨地往來徘徊,那是云外縹緲孤雁的身影。突然的驚嚇讓它猛然飛起,卻又留戀地回過頭來,滿腹的幽怨沒有人能夠知曉。選盡了高枝不肯棲宿,寧可忍受這寂寞沙洲的清冷。
〔 點評 〕 這首詞吟詠孤雁 。 全詞用比興寄托的手法 , 表達作者孤傲 、 高潔的心境 。 詞作于作者貶居黃州 ( 今湖北黃岡 ) 期間 , 詞的上片寫孤雁獨往獨來的情景 , 下片寫其不與世俗為伍的心境 。“ 揀盡寒枝不肯棲 ”, 高標逸韻 , 自見品格 。 黃庭堅曾稱道這首詞 :“ 語意高妙 , 似非吃煙火食人語 。 非胸中有萬卷書 , 筆下無一點塵俗氣 , 孰能至此 。”
水楓葉下,乍湖光清淺,涼生商素。
商素: 指秋季 。
西帝宸游羅翠蓋,擁出三千宮女。
西帝: 西方的天帝 。 古人以四方配四季 , 西方屬秋 , 西帝即主管秋季的天帝 。
羅: 列 。
翠蓋: 指荷葉 。
絳采嬌春,鉛華掩晝,占斷鴛鴦浦。
絳采: 絳色的紗帶 。 這里指蓮莖 。
歌聲搖曳,浣紗人在何處 ?
浣紗人: 西施 。 這里指采蓮女 。
別岸孤裊一枝,廣寒宮殿,冷落凄愁苦。雪艷冰肌羞淡泊,偷把胭脂勻注。
媚臉籠霞,芳心泣露,不肯為云雨。
金波影里,為誰長恁凝佇 ?
金波: 月光 。
〔 大意 〕水楓葉下,湖光清淺,秋氣生出涼意。西方天帝出游,翠蓋羅列,擁出三千宮女。絳色的紗帶、淡淡的脂粉,占盡風流艷冶。采蓮的歌聲搖曳,采蓮人藏在哪里 ? 另有一枝孤荷像月中的嫦娥,獨自冷落凄苦。雪艷冰肌,羞于淡泊,悄悄將胭脂涂抹。嬌媚的臉龐猶如籠著彩霞,花心中還藏著幾滴珠淚,高自標置,不肯為云為雨。清冷的月光下,她為誰深情凝佇 ?
〔 點評 〕 這首詞詠寫荷花 。 詞的上片總寫荷塘景色 , 以秋色湖光的清涼 、 清澈烘托荷花的清麗 。 下片以特寫鏡頭具體摹寫 “ 別岸 ” 荷花的嬌媚 : 雪艷冰肌 , 偷勻胭脂 , 媚臉籠霞 , 芳心泣露 , 將荷花白里透紅 、 明艷嬌嫩的色澤質地描繪得細膩傳神 , 頗有蘇軾詠紅梅詩 “ 酒暈無端上玉肌 ” 的神韻 。 詞末 “ 為誰 ” 一問 , 更是風神搖曳 , 風情萬種 。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
燕: 同 “ 宴 ”。
觴: 酒杯 。
麈( zhǔ ): 麈尾 , 鹿尾做成的拂塵 。 魏晉時名士清談時往往手持麈尾作為道具 。
密云雙鳳,初破縷金團。
密云、雙鳳: 都是宋代名茶 。
縷金團: 黃金縷 , 宋代名茶 。
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乳,雪濺紫甌圓。
玉乳: 這里指水面的白色泡沫 。
嬌鬟,宜美盼,雙擎翠袖,穩步紅蓮。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闌。
闌: 將盡 , 即將結束 。
點上紗籠畫燭,花驄弄、月影當軒。
頻相顧,余歡未盡,欲去且留連。
〔 大意 〕高雅的宴會傳杯換盞,雄辯的清談搖扇揮麈,太守此刻正在高會群賢。密云龍、雙鳳團、黃金縷,品品名茶香泉。泉水初開,泡沫浮起,香氣四溢,斟入紫甌杯。上茶的侍女雙手捧杯,美目流盼,步步生蓮。座中的客人反而被撩起愁緒,因為酒宴即將散去,歌舞即將結束。月光下,點上燈籠,馬兒嘶叫,人兒不斷地相互顧盼,臨行又徘徊流連。
〔 點評 〕 這首詞題為詠茶 , 實際上吟詠的是酒宴上品茶的感受 。 按照古人的習慣 , 酒宴進行到酒醉飯飽之后 , 就是品茶的時候了 。 所以 , 品茶雖然高雅 , 同時也容易帶給人 “ 酒醒歌闌 ”、 盛宴將散的傷感 。 詞的上片寫品茶的情趣 , 下片寫不忍離去的留戀之感 。“ 嬌鬟 ” 引入美人 “, 頻相顧 ”“ 且留連 ” 引入情思 , 更增添全詞的韻味 。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
回塘: 彎曲的池塘 。
別浦: 江河的支流 。
綠萍漲斷蓮舟路。
蓮舟: 采蓮的船 。
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斷無: 絕無 。
紅衣: 花瓣 。
芳心: 蓮子的心 。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
返照: 指夕陽 。
依依似與騷人語。
騷人: 泛指詩人 。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無端: 無緣無故 。
〔 大意 〕池塘邊綠柳環繞,水中鴛鴦游弋。水面長滿綠萍,遮斷了采蓮小舟來往的路。沒有蜂蝶慕香而來,荷花寂寞地開落,最后只剩下蓮子中心的苦味。夕陽迎接晚潮,映照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流動的云彩夾帶著雨點濺落在荷花上。荷花似乎在與詩人私語:當年不肯嫁與東風,在春天爭艷,而今秋風一起,芳華卻無端消逝。
〔 點評 〕 這首詞明為詠荷 , 實則用擬人化手法將荷花比作貞潔幽雅的女子 , 寄托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 宋神宗熙寧 、 元豐年間 , 王安石變法 , 新舊黨爭激烈 。 詞末 “ 當年不肯嫁春風 , 無端卻被秋風誤 ”, 似喻作者從前未依附新黨 , 而舊黨執政又未被重用 。 詞中將詠物 、 擬人 、 寓托融為一體 , 委婉含蓄 。
粉墻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
鉛華: 脂粉 。
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燕喜。
勝賞: 快樂的游賞 。
冰盤: 白色的瓷盤 。
燕喜: 宴飲的歡悅 。 燕 , 同 “ 宴 ”。
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香篝( ɡōu ): 燃放香料的竹熏籠 。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愁悴: 因愁苦而憔悴 。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
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
相將: 即將 。
脆丸: 梅子 。
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 大意 〕粉墻低矮,梅花光彩奪目,依然是舊時風韻。花瓣上留有露水的淡淡痕跡,它仿佛是洗盡鉛華的美人,更顯出無限嬌媚。去年游賞時,我也曾獨倚花下,暢飲冰盤中美酒。最可愛的是那雪中的寒梅,就像是香籠上熏著雪白的絨被。今年游賞最為匆忙,梅花似乎也滿含怨恨,面容憔悴。久久地凝視,久久地吟嘆,青苔上已有了花瓣飄落。等到梅子熟時,人已在空江煙浪里。只能在夢中回想這樣的情景:月色昏黃,一枝梅花斜照江水。
〔 點評 〕 這是一首詠物懷人之作 。 詞中的時空范圍相當靈活 :“ 梅花照眼 ”, 實寫眼前 ,“ 依然舊風味 ”, 導入過去 ;“ 今年對花 ”, 實寫眼前 ,“ 相將見 ”, 導入未來 。《 花庵詞選 》 評這首詞 :“ 此只詠梅花 , 而紆徐反復 , 道盡三年間事 。 昔人謂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 , 余于此詞亦云 。”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絲絲: 一縷一縷下垂的柳條 。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隋堤: 汴河堤 。 隋代開汴河 , 沿堤植楊柳 , 所以后人稱汴河堤為隋堤 。
綿: 柳絮 。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故國: 故鄉 。
京華: 京城 , 這里指汴京 。
倦客: 作者自指 。
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
長亭: 古代驛路上供行人休息或餞別的亭子 。 按古代驛站制度 , 五里一短亭 , 十里一長亭 。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哀弦: 哀傷的音樂 。 這里指送別的樂曲 。
梨花榆火催寒食。
榆火: 古代寒食禁火 , 節后朝廷取榆木 、 柳木鉆火賜給百官 。
寒食: 節令名 , 清明前一至兩天 , 禁火三日 。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
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迢遞: 遙遠的樣子 。
驛: 驛站 , 古代官方設立的供往來官員休息的接待站 , 一般隔三十里設立一個驛站 。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別浦: 送別的水邊 。 浦 , 水邊 。
縈回: 回旋 。
津堠( hòu ): 水邊設置以記里程的土堡 。 一般五里設一單堠 , 十里設一雙堠 。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月榭: 修建在高臺上供賞月的敞屋 。
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 大意 〕楊柳依依的隋堤上,絲絲柳條賣弄著碧色,在這里經歷過無數次送別的場面。登高遠望故鄉,誰認得久居京華的我 ? 長亭路上,年年歲歲,送別的人不知折斷了多少柳條。尋覓舊時的蹤跡,又一次在清明節時聽著哀傷的音樂,飲酒告別。怕那春天的風吹送著離去的船,轉眼之間回首,送行的人已經遠在天邊。心中滿懷憂愁和別恨,送別的地方寂靜冷清,只見到漸漸西沉的夕陽和無邊的春色。回想和伊人攜手賞月聽笛的溫馨,對照眼前分別后的孤獨和凄涼,就好像做夢一樣,不由得悄悄地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 點評 〕 據宋人筆記 , 周邦彥因為寫作 《 少年游 》( 并刀如水 ) 一詞得罪了皇帝宋徽宗 , 被貶出京城 。 這首 《 蘭陵王 》 詞就是作者在離開京城之前寫給當時的名妓李師師的 。 根據這一記載 , 這是一首留別的作品 , 而清人周濟卻認為這是一首 “ 客中送客 ” 的作品 。 無論是留別還是送別 , 表現離愁別恨是這首詞的中心 。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 詞借柳條起興 , 借詠物備述別離之情 。 賀裳認為這首詞 “ 酷盡別離之慘 ”, 非常準確地指出了這首詞在表情上的特點 。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體性柔: 秉性溫雅柔和 。
情疏: 情懷疏淡 。
跡遠: 香氣遠聞 , 桂花又名九里香 。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妒: 嫉妒 。
羞: 羞愧 。
冠( ɡuàn ): 位居第一 。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
騷人: 詩人 , 此指屈原 。
可煞: 可是的意思 , 帶疑問語氣 。
當年不見收: 屈原當年作 《 離騷 》, 以名花珍卉喻君子修身美德 , 惟獨桂花不在其列 。
〔 大意 〕色澤淡黃,秉性溫雅,情懷疏淡,香氣遠揚。何必有淺碧深紅多色多彩,金桂自然是花中極品。梅花一定妒忌它,菊花一定自感羞愧。中秋節時開在畫欄邊,桂花是花中之冠。屈原當年為什么不以桂花喻美德,是不是忘記想起它 ?
〔 點評 〕 這首詞吟詠金桂 , 作者以贊賞的筆調描述了桂花的特征 、 品格 , 寄寓著作者的愛憎和人格 。 詞的上片寫桂花的獨特風韻 : 顏色輕黃 , 光澤暗淡 , 清香四溢 , 品格高潔 ; 下片轉入議論 , 以梅 、 菊側面烘托桂花高雅不凡的品格 , 結尾處轉而為桂花未受贊賞抱不平 。 詠物形神兼備 , 堪稱佳作 。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著: 遭受 。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大意 〕荒僻郊外的斷橋邊,梅花寂寞開放無人欣賞。已是黃昏日落,更遭受了風吹雨打。無意與百花在春天里爭妍斗艷,任憑群芳嫉妒。它默默地開,默默地落,最后被踐踏成泥土碾成了灰,只有清香依然如舊。
〔 點評 〕 陸游一生喜愛梅花 , 曾寫過一百多首詩詞詠梅 , 堪稱 “ 一樹梅花一放翁 ”。 這首詞歌頌梅花的高標獨立 、 貞潔不渝 , 目的是自抒懷抱 。 梅花的艱難處境是作者抱負不能實現 , 遭受投降派排擠 、 打擊的命運的寫照 ;“ 零落成泥碾作塵 , 只有香如故 ” 是作者堅強不屈 、 孤芳自賞性格的象征 。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
扁舟: 小船 。
花底: 荷花下面 。
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卻是: 原來是 。
真珠: 即珍珠 。
聚作水銀窩,泛清波。
〔 大意 〕午睡入夢,夢見自己泛舟蕩漾在西湖的荷花叢中,陶醉在滿湖煙水滿湖香的境界里。一陣急雨將人驚醒,還以為是身在船中聽雨打船篷。原來是急雨敲打荷葉,雨珠上下跳動,散開又聚攏。水珠聚在荷葉中心,就像一窩泛著清波的水銀。
〔 點評 〕 楊萬里的詞善于寫生 , 描寫動態 。 這首詞詠荷上雨 , 清新靈動 , 生動形象 , 如詩如畫 。
予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 詙 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舸( ɡě ): 大船 。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
三十六陂: 形容水塘之多 。
水佩風裳: 用李賀 《 蘇小小墓 》 詩句 “ 風為裳 , 水為佩 ”, 形容荷花姿態 。
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
玉容銷酒: 形容荷花艷麗 , 猶如美人飲酒 , 滿臉紅霞 。
菰蒲: 一種淺水植物 。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 ?
青蓋: 指綠色荷葉 。
爭忍: 怎么忍心 。
凌波: 形容女子步履輕盈的樣子 。 用曹植 《 洛神賦 》“ 凌波微步 ”
之典。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舞衣: 荷葉 。
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
老魚: 大魚 。
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
田田: 荷葉相連的樣子 。 南朝樂府詩 《 江南曲 》:“ 江南可采蓮 , 蓮葉何田田 。”
沙際: 沙灘邊 。
〔 大意 〕記得上次來時,正是荷花盛開的時候,我們乘著游船蕩進荷花叢中,和鴛鴦一起游玩。這里還有很多水塘還沒有游人來到,那無數的荷花、荷葉像玉佩,像羅衣在清風綠水中搖曳。微風吹動碧綠的荷葉,散發出清涼;荷花帶著酒意消退時的微紅,分外迷人。當菰蒲的綠葉上灑滿細小的水珠時,荷花荷葉就更美麗了。荷花隨著清風搖動,涼爽的香氣頓時染香了我的詩句。黃昏時分,荷葉好似亭亭玉立的美女,等待的情人沒來,怎忍心凌波而去呢 ? 只怕天氣寒涼,舞衣般的葉子容易凋殘,我只能滿懷愁緒地送別你。高高的柳樹垂下綠陰,大魚在水中卷起浪花,挽留我留在荷花叢中。一望無邊的荷葉,你可曾記得我多少回在沙堤的歸路上徘徊 ?
〔 點評 〕 這首詞為托物寄懷之作 。 詞的上片極寫荷花之盛 : 翠葉吹涼 , 菰蒲帶雨 , 荷花飛香 , 水光荷影交相輝映 , 詩人不由得流連忘返 ; 下片寫衰敗肅殺的景象 : 西風送寒 , 舞衣落盡 , 魚老人悲 , 表達愁懷難遣的感慨 。 詞用對比手法 , 寫盛衰異景 , 暗寓遲暮之感 , 在對荷花的愛戀中 , 寄寓著作者對生活理想的追求和高潔的人格 。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日,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玉人: 美人 。
與: 共 , 同 。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何遜: 南北朝著名詩人 , 以 《 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 一詩享譽一時 。
這里作者以何遜自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翠尊: 翠綠色的酒杯 , 也指酒 。
紅萼( è ): 指紅梅 。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
〔 大意 〕舊時的月色有多少次照著我在梅林邊吹著長笛 ? 不管夜色清寒,喚起美人一起攀摘梅花。當年賦梅的詩人年歲老大,已經忘卻了他那多彩多姿的文筆。只是奇怪竹林外稀稀疏疏的幾枝梅花,它們清冷的芬芳總是傳入筵席。江天一色,一片靜寂。摘梅寄遠,可嘆路途遙遙,中間又有積雪阻隔。對酒傷情,看著這無言的梅花,難免勾起往日的回憶。忘不了當年攜手的地方,千樹梅花映照著西湖寒波澄碧。又到了片片吹盡的落梅時節,要到什么時候才能重見它們呢 ?
〔 點評 〕 這首詠梅詞是作者的代表作 , 也是詠物詞中的名篇 。 作者借詠梅以寫情志 , 以梅花來聯系自己盛與衰的兩段生活 , 表現自己的家國身世之感 。 周濟 《 宋四家詞選 》 分析這首詞結構 :“ 前五句為盛時如此 ,‘ 何遜而今漸老 ’ 四句 , 為衰時如此 。‘ 長記曾攜手處 ’ 二句 , 為想其盛時 ,‘ 又片片 ’ 二句 , 為感其衰時 。”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苔枝: 枝干上生有苔蘚的梅樹 。
翠禽: 相傳隋代趙師雄曾在羅浮山上與梅花仙子對飲 , 仙子的綠衣侍女為他們歌舞助興 。 天亮以后 , 只看見梅樹上有一只小小的翠鳥在蹦蹦跳跳 、 唧唧喳喳 。
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 無言 ” 句 : 用幽居空谷的美女比喻梅花 。 語出杜甫 《 佳人 》 詩 :
“ 日暮倚修竹 。”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 想佩環 ” 句 : 用昭君的魂魄比喻梅花 。 語出杜甫 《 詠懷古跡五首 》:“ 畫圖省識春風面 , 環佩空歸月夜魂 。”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蛾綠: 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 , 這里指壽陽公主的眉妝 。 相傳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曾經在含章殿下午睡 , 梅花落在公主額上 , 成為五出花瓣 , 拭擦不去 , 宮女們競相仿效 , 時稱梅妝 。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金屋: 漢武帝小時對姑母說 :“ 若得阿嬌作婦 , 當以金屋貯之 。”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玉龍: 指笛 。
哀曲: 指笛曲 《 梅花落 》。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恁時: 那時 。
〔 大意 〕長滿苔蘚的枝頭上掛上了潔白的花朵,一只小小的翠鳥在枝上陪伴它同起同宿。正像那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黃昏時在籬角邊默默無言地獨自倚靠著青青的翠竹。又像那遠嫁塞外的王昭君,不習慣茫茫風沙的折磨,低頭暗自憶念著江南江北。想必是她的香魂月夜歸來化作梅花,所以才顯得如此的幽怨凄涼,如此的寂寞孤獨。還記得當年的深宮舊事,壽陽公主沉睡正酣,梅花悄悄地飛上額頭,靠近她那青黑色彎彎的蛾眉。不要學那無情的春風不管百花的嬌艷,要早早為它安排好金屋。聽任它片片凋零隨波而去時,這才來埋怨玉笛吹的《梅花落》太哀怨了。到那時再想尋找寒梅的幽香,它已經化作了小窗上疏影橫斜的畫幅。
〔 點評 〕 這首詠梅詞以美人喻梅 , 并將梅花與五個歷史典故中的女性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 , 借以表現作者的高潔情懷及家國之思 。 周濟 《 宋四家詞選 》 分析這首詞結構 :“ 此詞以 ‘ 相逢 ’‘ 化作 ’‘ 莫似 ’ 六字作骨 。‘ 莫似 ’ 五句 , 言其不能挽留 , 聽其自為盛衰也 。” 張炎 《 詞源 》 評價 《 暗香 》《 疏影 》 兩詞 :“ 前無古人 , 后無來者 , 自立新意 , 真成絕唱 。”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
庾郎: 指北周庾信 , 身為南人而北留 , 寫有 《 愁賦 》。
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銅鋪: 大門上銅環的底座 。 這里指大門 。
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
屏山: 屏風上曲折的遠山 。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 ?
砧杵( zhēnchǔ ): 搗衣石與捶衣棒 。 這里指秋夜的搗衣聲 。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
候館: 驛站 。
離宮: 行宮 。
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豳詩: 指 《 詩經 · 豳風 · 七月 》, 其中有 “ 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月在戶 ,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句 。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寫入琴絲: 指譜寫為琴曲 。 作者自注 :“ 宣 、 政間有士大夫制 《 蟋蟀吟 》。” 此處即指本詞 。
〔 大意 〕庾信早已寫成《愁賦》,記錄了蟋蟀的凄切私語。寒露浸濕的門外階下,苔蘚鋪滿的石井欄邊,都是它們吟唱的處所。哀怨凄涼,如泣如訴,徹夜難眠的思婦只好起來擺弄機杼。獨對著屏風上曲折綿延的遠山,此刻該是什么樣的情緒 ? 秋窗滴答著夜雨,蟋蟀斷斷續續的鳴聲伴和著搗衣的砧杵聲。客舍里迎來秋風,行宮中憑吊秋月,別有一種傷心滋味。《豳風》里描寫蟋蟀率然成篇,孩子們捕捉蟋蟀,籬笆下傳來歡聲笑語。只有這譜入琴弦的蟋蟀詞,一聲比一聲凄苦。
〔 點評 〕 這首詞吟詠蟋蟀 。 全詞以凄涼的秋風秋雨為背景 , 細膩地描摹蟋蟀的聲息動態 。 詞的上片寫思婦聽覺形象中的蟋蟀 , 露濕 、 苔侵 、 屏山 、 機杼 , 都局限在庭院一望之間 ; 下片寫游子聽覺形象中的蟋蟀 , 候館 、 離宮 、 暗雨 、 寒砧 , 寫盡了游子流落天涯的孤獨凄涼之感 , 又以世間兒女的笑聲反襯自己的凄苦 。 這首詞描摹蟋蟀而著力于游子思婦的聽覺與感受 , 詠物 、 寫景 、 抒情密不可分 , 是歷代詠物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做、將: 這里都作動詞使用 , 有制造 、 擺弄的意思 。
盡日冥迷,愁里欲飛還住。
冥迷: 模糊 。 這里形容雨霧迷蒙 。
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
最妨它佳約風流,鈿車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極,還被春潮晚急,難尋官渡。
春潮晚急: 指隨著春潮襲來的急雨 。 語出韋應物 《 滁州西澗 》 詩 :
“ 春潮帶雨晚來急 。”
官渡: 官方設置的渡口 。
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
謝娘: 這里泛指歌女 、 美人 。
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
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門掩梨花: 指春雨 。 用李重元 《 憶王孫 》 中 “ 雨打梨花深閉門 ” 詞意 。剪燈: 指夜雨 。 用李商隱 《 夜雨寄北 》 中 “ 何當共剪西窗燭 , 卻話巴山夜雨時 ” 詩意 。
〔 大意 〕制造一陣清寒欺凌春花,擺弄幾縷輕煙籠罩新柳,千里春雨偷偷催促著春色進入遲暮。整日里春雨迷蒙,要想離去又留住。沾濕的粉蝶身體沉重,只好在西園留宿;南歸的春燕喜歡春泥的滋潤,把新巢筑在了南浦。最恨它阻斷了佳期密約,佳人的香車上不了路。春潮急雨,沉沉日暮,望斷江天,尋不見驛路津渡。那雨中隱約可見的遠山,好像佳人帶淚的蛾眉一樣嫵媚。俯臨江岸,江邊一片新綠生長,無數落紅就要流落到這里。還記得當年雨打梨花,房門緊掩,她和我剪燭西窗,深夜柔言細語。
〔 點評 〕 這首詞摹寫春雨 , 而字字不離春怨 。 詞中雖大量使用典故 , 但渾融無跡 , 最為難得 。“ 臨斷岸 ” 以下數句 , 尤其為姜夔所激賞 。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
春社: 春季祭土地神的節日 , 在立春以后清明以前 , 據說這時燕子從南方飛回 。
度: 穿過 。
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并。
差( cī )池: 參差不齊 。
相并: 相合 。
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
相( xiànɡ ): 仔細打量 。
雕梁藻井: 雕繪有花紋的屋梁 、 頂棚 。
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花梢: 花枝的末端 。
紅影: 花影 。
芳徑,芹泥雨潤。
芹泥: 長有芹菜的泥地 。
愛貼地爭飛,競夸輕俊。
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
紅樓: 富貴人家 。 這里指燕子筑巢居住的地方 。
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
翠黛雙蛾: 用青綠色畫的雙眉 。 這里指思婦 。
〔 大意 〕剛剛過了春社,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它們穿過屋中的重重簾幕,似乎在尋找去年住過的舊巢。去年的舊巢已落滿灰塵,冷冷清清。兩只燕子飛來飛去,一會兒肩并著肩,好像要飛進巢中去住一住,一會兒飛上雕花的屋梁,好像在打量這老屋有沒有什么變化。它們呢喃低語,似乎在商量什么又拿不定主意。它們飛出了老屋,拂過花梢而去。在花叢里、芳香的小路上、濕潤的河灘邊,燕子自由快樂地嬉戲,一會兒貼地低飛,一會兒沖入云霄。它們看夠了大自然的春光,天色昏暗下來,才飛回了老屋中的舊巢,安安穩穩地進入了香甜的夢鄉。因相思而憔悴的少婦天天獨自靠著欄桿,癡情地等待著遠方親人的家書。而這一對快樂又滿足的燕子,早已把托它們帶回的書信忘記得一干二凈。
〔 點評 〕 這首詞詠燕 , 卻通篇不出一 “ 燕 ” 字 , 以 “ 過春社了 ” 點明燕歸時間 , 以 “ 簾幕 ”“ 雕梁藻井 ”“ 芳徑 ”“ 芹泥 ”“ 紅樓 ”“ 柳昏花暝 ” 描述燕飛的環境 , 以 “ 軟語商量 ”“ 飄然快拂 ”“ 分開紅影 ”“ 貼地爭飛 ”“ 棲香正穩 ” 描寫燕子的神情體態 。 詠物極為傳神 , 極盡物性 。 末尾一句突然轉入寫思婦 , 以燕子雙飛雙宿反襯人的孤獨 , 用筆出人意外 , 又在詠物中帶入人情 , 增加了全詞思想內容的豐富性 , 并且以人的等待和失望反襯出兩只燕子的快樂忘情 , 明里寫人 , 暗里仍為詠燕 。 這是作者藝術造詣的高妙之處 。 王士 ? 稱之 :“ 詠物至此 , 人巧極天工矣 。”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
新痕: 剛剛露出的一彎新月 。
依約: 仿佛 。
初暝: 剛剛暗下來的天空 。
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 ?
深深拜: 古時有婦女拜新月的習俗 。
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
畫眉未穩: 沒有畫好的眉毛 , 指新月 。
素娥: 指嫦娥 。
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銀鉤: 指彎彎的月亮像白色的簾鉤 。
寶簾: 窗簾 。
千古盈虧休問。
盈虧: 圓缺 。
嘆漫磨玉斧,難補金鏡。
玉斧: 指玉斧修月的故事 。 傳說月亮像一個彈丸 , 太陽的高溫經常把月亮的表面融化得凹凸不平 , 有八萬二千戶人專門從事修補月亮的工作 。
金鏡: 月亮 。 這里暗指祖國山河 。
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 ?
太液池: 漢唐宮中的水池 。 這里指宋朝宮苑 。
賦清景: 據記載 , 宋太祖曾置酒賞月 , 命學士盧多遜作應制詩 《 詠月 》。
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
永: 漫長 。
端正: 指月亮正圓 。
看云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云外山河: 指被占領的國土 。
〔 大意 〕一彎新月掛上柳梢,為剛剛暗下來的天空抹上了淡淡的亮光。人們在庭院中、花徑下對著月亮,輕輕地訴說著團圓的心愿。彎彎的月亮掛在藍色的天幕上,似乎在訴說著離愁別恨。最愛那一彎小小的月牙,掛在清冷的空中。從古至今,月亮有圓有缺,即使千萬人磨快了玉斧,又怎么能讓月亮不缺而長圓 ? 當年人們賞月吟詩的太液池還在,但凄凄涼涼已經沒有了賞月吟詩的人。長夜漫漫,就算是等到了月亮團圓的時候,而月光照映下的仍然是破碎的故國山河。
〔 點評 〕 這首詞通過詠月寄托了作者愛國的赤子之心 。
陳廷 焯 《白雨齋詞話》認為,這首詞表達了作者的“一片熱腸,無窮哀感”。“一片熱腸”指作者對恢復故土的渴望,“無窮哀感”是指復國無日的痛苦。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一襟: 滿腔 。
宮魂: 指蟬 。 傳說齊王后含恨而死 , 她的魂化為蟬 , 所以稱蟬為宮魂 。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涼柯: 秋天的樹枝 。
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
瑤佩: 古代婦女身上佩戴的裝飾品 , 行動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
調柱: 調弄樂器的弦 , 即彈奏 。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
嬌鬢: 形容蟬翼的美麗 。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
“ 銅仙 ” 句 : 漢武帝在建章宮中鑄造了金銅仙人 , 手中捧著承露盤 。
魏明帝時,下令把金銅仙人拆遷到洛陽,當宮官把承露盤拆下來時,金銅仙人淚如雨下。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 ?
病翼: 指秋蟬 。
枯形: 指蟬蛻 。
余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 ? 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謾想: 指思緒漫無邊際 。
熏風: 南風 , 指夏天的風 。
〔 大意 〕自從化蟬以后,年年只身棲息在庭院的樹陰間,孤寂凄清。它一會兒在秋天的樹枝上,一會兒移到陰暗的樹葉下,一次又一次傾訴心中的離愁別恨。一陣秋雨飄過,送來清脆悅耳的蟬鳴。秋天已經到了,蟬的生命也快要結束,它為什么還如此著意地裝點自己呢 ? 金銅仙人的承露盤已被拆下,蟬失去了維系生命的露水,它還能再欣賞幾次西下的夕陽呢 ? 在蟬的凄楚哀怨的鳴叫中,為什么蘊涵著過多的清高和傲世 ? 它的漫無邊際的思緒一定早已回到千萬縷柳絲飛舞的夏天,那正是它生命的黃金時期。
〔 點評 〕 南宋滅亡后 , 元僧楊璉真加盜掘了會稽的南宋帝后陵墓 , 暴尸骨于草野間 。 當時一批遺民詞人在悲憤之余先后五次集會 , 用 《 天香 》《 水龍吟 》《 摸魚兒 》《 齊天樂 》《 桂枝香 》 詞調分詠龍涎香 、 白蓮 、 莼 、 蟬 、 蟹 , 托物寄意 , 以抒亡國之痛 。 王沂孫的這首詞是其中的一首 。 詞中用了金銅仙人的典故 , 影射南宋的滅亡 , 用 “ 蟬 ” 暗指亡國的遺民 ,“ 謾想熏風 , 柳絲千萬縷 ” 表明對故國的懷念 , 而 “ 余恨 ”“ 離愁 ” 等則象征國破家亡的痛苦 。
上一篇:稻花香里說豐年 — 田園隱逸詩詞
下一篇:花褪殘紅青杏小 — 四季風情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