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江村》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首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中,“長夏”一詞的讀音卻始終存在爭議:一說讀“cháng”平聲,一說讀“zhǎng”上聲。歷代注家似乎傾向于讀為平聲,清代紀曉嵐對此提出疑問。據《閱微草堂筆記》記載:“長夏溽暑——長夏字,出黃帝素問,謂六月也;王太仆注讀上聲。杜工部長夏江村事事幽句,皆讀平聲。蓋注家偶未考也”
(《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今,“長夏”一詞仍常見于中醫養生以及古典詩詞作品中。在相關講座或活動中,講師謂“長”或讀平聲或讀上聲,不能統一,稍顯混亂,筆者試對此問題稍作辨析。
“長夏”一詞,現在一般做兩種解釋:其一,為“漫長的夏日”,“長”為平聲,此處無疑;其二,特指“農歷六月”,此處“長”為平聲還是上聲,則諸家有所爭議。
“長夏”做“農歷六月”解釋,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王冰注曰:“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皆所克殺而勝也。”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黃帝內經》卷一)
《金匱真言論》論述了“五臟應四時”的理論,根據五行學說,建立了以五行為內核、五時五方為間架、五臟為中心的醫學宇宙觀。中醫認為,春主肝,配東方,屬木,相當于農歷一、二、三月份;夏主心,配南方,屬火,相當于農歷四、五月份;秋主肺,配西方,屬金,相當于農歷七、八月份;冬主腎,配北方,屬水,相當于農歷十、十一月份;而長夏主脾,配中央,屬土,相當于農歷六月份。從五行相克來看,木克土,故曰“春勝長夏”;土克水,故曰“長夏勝冬”;水克火,故曰“冬勝夏”;火克金,故曰“夏勝秋”;金克木,故曰“秋勝春”。“長夏”一詞發端于五行學說,則“長夏”之說必然與五行相對應,從五行之說進行考究。《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王冰注云:“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于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處。蓋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王六月也。”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黃帝內經》卷四)
由此,則“長夏”之名已然明晰:四五月屬火,六月屬土,火生土,二者是相生相長的關系;再者,夏天原本是火旺的季節,土生長于火中,得到旺火的滋養,故曰“長夏”。如此,則“長夏”之“長”當為上聲,取生長、助長之意。
那么,為何從夏季中分出一季為“長夏”,而不取春、秋、冬三季呢?還是需要從五行之說來考察。春天屬木,木生火,夏天屬火;火生土,六月長夏屬土;土生金,秋天屬金;金生水,冬天屬水;水生木,春天屬木,又一輪回。夏季的最末屬土,大約是農歷六月時候,連接屬火之夏與屬金之秋。又據《春秋繁露·五行之義》記載:“土居中央,為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春秋繁露》卷十一)
五行配五方,土位居中央,起著溝通連接的作用,金木水火皆因土的樞紐作用而得以各司其職。從時間來看,一年的中央為六月,得以配土,正是夏季的最末。從農業來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六月份正是植物瘋長的時節,作物生長所依靠的條件正是土地,“長夏”之說對應農作物生長規律,不得不說是先民的智慧總結。由此也可以證明,“長夏”之“長”當為上聲,配有萬物生長的含義。
至此,“長夏”作為中醫術語,以及在五行之說中的讀音已經明了,“長”字當為上聲。那么,回到杜甫《江村》一詩,進一步辨析“長夏”的讀音。《江村》首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其中“長夏”以現代的通行解釋為“長長的夏日”,如《杜甫詩選注》“夏天白日長,故稱長夏”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
。將“長夏”翻譯成“長長的夏日”于詩意似乎也說得通。那么是否如紀曉嵐所言,此處“長夏”應理解為“農歷六月”,讀作上聲,而歷代注家注為平聲是疏于考究了呢?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另一首詩《揚旗》,首句“江雨颯長夏,府中有余清”,也出現“長夏”二字。《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公自注:二年夏六月,成都尹鄭公置酒公堂,觀騎士試新旗幟。”
(《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卷十一)
《補注》引王彥輔說,作于廣德三年夏六月;又引徐俯說,作于大歷三年夏六月,兩種說法雖然于年號有所差異,但皆認為作于六月之時。由此可見,杜甫詩歌中的“長夏”有可能即是特指“農歷六月”。綜上所述,以杜詩為例,“長夏”在古典文學中歷代解讀為兩種意思:一為“長長的夏日”,則“長”字平聲;二為“農歷六月”,則“長”字上聲。兩種解釋均可說得通,但杜甫《江村》一詩所出現的“長夏”,筆者傾向于解釋為“農歷六月”。杜甫詩歌,格律嚴謹、對仗精工,尤其擅長律詩,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為后世確立了律詩寫作范式。對于七律的平仄要求,一般持“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就是只對二、四、六位置的字具有平仄要求。可是為了讓格律更美善悅耳,一、三、五位置的字也是具有最佳的平仄規律的。杜甫一生致力于聲律的探索,在下字時必然費了一番思索考量。《江村》及其標準格律如下圖: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可以看到《江村》一詩的格律是相當謹嚴的,哪怕在一、三、五的位置,下字也貼合格律規范。頷聯“自”與“相”拗救,尾聯“多”與“所”拗救,除“老”字外,全詩皆合七律的格律規范。“長夏”一詞,在格律中,應為“仄仄”,對應的“清江”為“平平”。由此可見,“長”字應為仄聲,為上聲。
“長夏”是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出現較多的詞,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即為“農歷六月”。在中醫范疇、陰陽五行學說中,“長夏”一般做“農歷六月”解,“長”字應為上聲。在古典文學作品中,“長夏”常常被釋為“長長的夏日”,“長”字讀平聲。值得注意的是,“長夏”也有以“農歷六月”特定內涵進入文學作品,此時“長”應該讀為上聲。因此面對文學作品中的“長夏”時,不能不費一番考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圖書館)
新書架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精心選取近現代中國(晚清與民國)各類士人的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序跋匯編等,為讀者提供宏大的中國近現代史敘事背后的歷史細節,展現大變革時代的個人生活圖景。
第四輯十二種:《江瀚日記》、《英軺日記兩種》、《胡嗣璦日記》、《王振聲日記》、《黃秉義日記》、《粟奉之日記》、《王承傳日記》、《唐烜日記》、《王鍾霖日記(外一種)》、《翁同龢家書詮釋》、《甲午日本漢詩選錄》、《達亭老人遺稿》。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張劍、徐雁平、彭國忠主編,鳳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總定價:1070元。
上一篇:杜詩中的“佳人”實有其人嗎?
下一篇:杜詩異文考辨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