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忠
昨天的蒲公英已經(jīng)曬干了
風鈴總是下雨以前搖。誰在
對岸向我們打信號?
這樣的春天不會有人溺水的
四鄰寂寂,也不見
有誰放船去救
一時覺得缺少點什么——
樓臺有了,酒與月亮
甚至蘆葦漁唱也
好像有了。只覺得
遺失了一種守望的心情。或許
也并不是羽翼肅肅的
山茱萸的
白樺的
——或許真有人溺水
這樣無言的
看一架水上飛機
只有血液正緣著月光上升
楊牧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現(xiàn)代詩的技巧與古典詩的精神相融合,營造出深山古寺似寧靜,荒漠草莽般淡遠的意境,具有肅穆、純樸的美感。
“蒲公英”是楊牧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春天里,蒲公英應(yīng)該到處盛開,充滿生機,然而詩人卻說“昨天的蒲公英已經(jīng)曬干了”,這就為全詩定下了哀婉的基調(diào)。接下來的兩句顯得有些突兀,“風鈴總是下雨以前搖”,而現(xiàn)在月明天高,怎么會搖呢?莫非是什么不祥的征兆?得到對岸這樣的“信號”,詩人望著眼前的一片春水,馬上想到,該不會是有人溺水了吧?然而,四周靜悄悄的,“不見有誰放船去救”,沒有半點兒出事的跡象,于是詩人又釋懷了。這一節(jié)一張一弛,一緊一松,渲染出蒼涼、靜寂的氣氛。
在這樣安謐、寧遠的春夜,詩人和朋友在岸邊樓臺上,“舉杯邀明月”,側(cè)耳傾聽悠揚的“蘆葦漁唱”,仿佛回到古人的境界中,頓時感到心曠神怡。然而細思量,又覺得似乎比古人缺少點什么。哦,原來失去了古人的“一種守望的心情”,失去了古人登高望遠的胸襟。
等到酒喝足了,“蘆葦漁唱”也聽夠了,詩人又想起剛才的信號和情景。“或許真有人溺水”?在醉眼朦朧之中,看到一架水上飛機正在救人。“只有血液正緣著月光上升”,這句詩的意象是那么地鮮明。鮮紅的血液與銀色的月光是極不和諧的,詩人卻把它們粘合在一起,含蓄地告訴讀者果然發(fā)生了不幸的事情,從而給人以強烈的感覺。
這首詩揭露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隔膜,彼此間漠不關(guān)心,缺乏古人的“守望”精神,表現(xiàn)出詩人厭惡現(xiàn)代都市文明,向往大自然,傾向復歸傳統(tǒng)的愿望。在詩歌藝術(shù)上,這首詩意象含蓄簡約,筆墨恬淡自然,意境靜穆深邃,具有古典美。
上一篇:痖弦:如歌的行板
下一篇:李商隱:射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