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吹落黃花遍地金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詠菊》
這首《詠菊》是王安石與蘇軾合作的詩,據說前兩句是王安石所作,后兩句是蘇軾所寫?????????????????????????????。關于這首詩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有一回蘇軾到王安石府里去拜訪他,恰好王安石外出辦事,仆人就讓蘇軾在書房等。蘇軾邊品香茗,邊觀看書房墻壁上的書畫,當他游走到書桌旁時,才發現紙上有王安石才寫的兩句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王安石和范仲淹、司馬光等,都是北宋名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是宋神宗時的丞相、新黨領袖。所以,王安石的詩文才情,即便在文人薈萃的北宋時期,也屬于出類拔萃的。蘇軾反復品讀這兩句詩,覺得無論從詩的意境和詠味來看,都屬上乘。可蘇軾仔細一想卻感到不太妥,這是寫黃色菊花,自己的老家四川,菊花多不易落瓣,而是枯萎,風一吹花瓣是不會落滿地的。蘇軾性情率性本真,就忍不住取筆在紙上續寫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軾寫后見王安石還未回府,也就離去了。王安石回來后,又習慣性地來到書房,一下子就看到了蘇軾的續詩。他很欣賞蘇軾的才情,認為他詩文俱佳,還善書法、繪畫,是個不可多得的全才。但是,他對蘇軾續詩的做法有點不滿,覺得他有點狂傲了。因為王安石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寫的詩,他故鄉的秋菊便是這樣落花的。事后,王安石雖然沒有直接對蘇軾表達他的不滿,但他一直記著這件事,他要等待機會,讓蘇軾自己親眼去見識一下。
宋朝的文人大多是君子,他們的可貴之處就是,政見可以不同,在朝堂之上大家爭得臉紅脖子粗,但是私下里的交情都不淺,彼此惺惺相惜,互相欣賞,諸如范仲淹和呂夷簡,王安石和司馬光、蘇軾。蘇軾在湖州做太守時,詩文中多有表達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之詞。當時的宋神宗,是個雄心勃勃想改革的皇帝,而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他的詩文流傳很廣,宋神宗擔心他的詩詞流傳太廣,對新法推進不利,于是就默許了“烏臺詩案”的發生。
“烏臺詩案”是宋朝的文字獄,蘇軾幾乎為此丟命。當時這件事滿朝文武皆動,也驚動了內宮。宋神宗的祖母,即宋仁宗的皇后生病,宋神宗為了祖母病情能好轉,想大赦天下,仁宗皇后說:“不須赦天下兇惡,但放了蘇軾足矣。”她又對神宗說:“過去仁宗舉賢,回宮時非常高興地說:‘吾今又為子孫得到太平宰相兩人。’他所指的就是蘇軾和蘇轍,現在蘇軾獲罪入獄,莫非是有人故意中傷?”那時已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表為蘇軾說情,他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據說,是王安石的這句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后他建議皇帝將蘇軾貶謫到黃州做團練副使。
在黃州,蘇軾看到了“西風烈、遍地金”的情景,于是他立刻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世間事福禍相倚,蘇軾這次遭貶,對他的詩文創作并非壞事。他在黃州期間,詩文創作達到了最巔峰的狀態,蘇詞也由此走向更加成熟,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在這期間完成的。其享譽四海的“東坡”雅號也是在此地而生。
蘇軾一生遭貶謫皆是由于他的“不合時宜”,起先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因為他認為革新的速度太快,會引起社會動蕩,因此遭到貶謫。宋神宗駕崩后,宋哲宗繼位,由高太后輔政。高太后擁護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所以蘇軾被召回京,任禮部尚書,蘇軾迎來了一生中政治生涯最輝煌的時段。那么是不是蘇軾就是徹頭徹尾的保守派呢?答案是否定的,后來他又反對司馬光完全廢除王安石新法,被當做革新派流放到嶺南,差點沒能生還中原。
回首歷史,蘇軾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其實他是擁護王安石變法的,只是不同意革新的步子跨度太大;他反對司馬光完全廢除新法,是因為他看到了新法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可取之處。因此,蘇軾窮其一生,都只能在被貶謫中度過。
王安石變法是因為他看清了宋王朝制度的弊端,所以他想勵志圖新,變法圖強。說起宋王朝朝政的弊端,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目睹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割據之禍,所以他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將軍權、政權、財權全部集中在皇帝之手。趙匡胤自己本身是通過“黃袍加身”巧奪了后周柴家江山,他怕武將效仿自己,就用文官挾制武官。武官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并且常常調防,導致“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現象。
由于皇權的高度集中,宰相的職位一般由很多人擔任,另外還設了很多沒必要的機構,這導致北宋王朝機構臃腫、癱瘓。因財權的集中,使王室貴族“取之無術,用之無度”,奢靡浪費成風。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北方的遼國和西夏不斷侵擾宋的邊土。弱國無外交,懦弱的宋王朝,為了贏得短暫的和平,就向遼國和西夏稱臣納貢。這些更是加大了民眾的疾苦。
宋神宗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他非常渴望能改變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希望通過變法能“富國強兵”,所以他支持王安石變法。
既然王安石變法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那么為什么會變法失敗呢?或許,大多數人會認為,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其實,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用人失當?????????????????????????????。
任何一個團隊,除了領頭人要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堅定的信念,關鍵處還要會識人、用人。漢高祖劉邦只是一介草莽,卻戰勝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原因是項羽的團隊,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在拼;而劉邦的團隊,文有張良、蕭何等謀士,武有韓信、周勃等大將。劉邦善于發現人才,會籠絡人心,他能將人才團結在自己身邊,為自己所用,所以他想不成功都難。
同樣的道理,王安石變法除了宋神宗支持他而外,那些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都成了他的反對派。王安石通過強硬的政治手段,強迫大家同意變法,于是以司馬光、歐陽修為首的有識之士們,都紛紛下野隱居,不問朝事。蘇軾、蘇轍等反對變法的人,也不同程度地遭到貶謫流放。強硬的政治手腕,對于見風使舵的人來說,或許可行,但是對于有德君子來說,他們根本不屑。
既然有德君子們都被趕出了朝堂,那么替補進來的必定是無道小人。因為大量朝臣被貶謫,革新隊伍需要人選充實,一時間,一些投機之徒,便打著“革新”的旗號,混進了變法隊伍。事實證明是王安石信任的人出賣了他,以致變法失敗。盡管王安石自身清廉,但是那些人卻在執政過程中,中飽私囊,加重了農民的疾苦,使變法的結果與變法的初衷背道而馳。
如果當初王安石能放緩變法的步子,能恰如其分地用好人,取得大部分朝臣的支持,或許變法就能成功。如果變法成功,宋王朝將會中興,也就不會出現歷史上讓中原人蒙羞的“靖康恥”。歷朝歷代,一把手能否用好人是一門藝術,能否用好人也決定了執政者的政治生命。用錯人,帶給自己的,將會是毀滅性的災難。
太剛易折,剛柔相濟、廣開言路才是王者之道,只是王安石這個“拗相公”太過剛愎自用。不過,王安石變法也不是一點成效也沒有,至少他收復五州,拓地三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盡管在變革過程中,王安石兩次被罷相,且最終以變法失敗告終。但是他執政時,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對推動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王安石晚年退守金陵時,蘇軾返京特地路過拜訪他。盡管這兩人政見不和,卻是文學上的同道人,他們都是歐陽修古文復興運動旗幟下的干將。他們十四年未曾往來,久別重逢后,兩人都不計前嫌,重新走到了一起。王安石勸蘇軾定居金陵,毗鄰而居,以便朝夕相見。蘇軾非常感動,寫下《次荊公韻》四首,其中一首寫道: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在游覽金陵的過程中,蘇軾寫了一首《同王勝之游蔣山》,其中一句“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王安石讀后非常贊嘆,說:“老夫生平所作詩,無此一句。”他多次對朋友說,不知道要再過幾百年,才能再出一個像蘇軾這樣的優秀人才。蘇軾對王安石也充滿了傾慕之情,當他讀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時,情不自禁地嘆道:“此老乃野狐貍精也。”
人世一場大夢,王安石也好,蘇軾也罷,他們都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對于君子來說,那些所謂的恩恩怨怨還有什么值得再計較呢?無論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也好,還是“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也罷,都不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秦少游:賞花歸去馬如飛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