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黎均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guī)啼,綠窗殘夢迷。
溫庭筠
《菩薩蠻》十四首,是《花間集》中的重要作品,故放在卷首。這里所選,是其中的一篇力作。《花間集》是五代后蜀趙崇祚編的詞選,收入作品五百首,大都細致刻畫人物的感情世界,為宋詞的先聲。
溫詞《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可稱花間派代表性作品之一。通篇以含情脈脈的思念來貫注,但前后著墨點卻有所不同。上片重在往事回憶,下片重在現(xiàn)實描寫。我們先看前者。作者特意點出的“長相憶”,憶的不僅是“玉樓明月”,而且還有“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主人公的心靈活動是這樣:遠方的人啊,玉樓明月下的生活,值得我們永遠回憶,不能忘懷。記得那天送別時,柳絲柔美,芳草繁茂,但春意卻如此凄清,因為你要走了。你騎的那匹馬在輕輕哀鳴,好象也不忍離開。那悲涼的馬叫聲,撕碎了我的心……。對回憶的抒寫,是極有典型性的,詩人抓取了幾個鮮明的細節(jié),把人物感情的波濤描繪出來。
后半部進入現(xiàn)實意象。“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環(huán)境是夜晚屋內(nèi),主人公坐在畫有金翡翠花絞的羅帳,凝望床前的香燭正熔成淚水。杜牧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這都是借詠物而言情。
結句辭意俱不盡,使人回味無窮。”花落子規(guī)啼,綠窗殘夢迷。”子規(guī)即杜鵑鳥,叫聲諧音為“不如歸去”。古詩常寫子規(guī)以抒惜別或思歸之情。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代無名氏詩:“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雜詩》)殘夢:破碎的夢。迷:沉醉,沉浸,非昏迷。李白詩:“迷花倚石忽已暝。”(《夢游天姥吟留別》)正當花落子規(guī)悲鳴的時候,她沉浸在綠窗碎夢中,深切思念那離別的人。
中國古典美學重視作品的含蓄和朦朧。劉勰提出文學要“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文心雕龍·隱秀篇》)這是對“隱”的美學要求。意謂“隱”就是寫出字句所隱含的重要意義,就是思想要包含在文辭以外,秘密的音響從側面?zhèn)鞒觯瑵摲奈牟稍诎抵虚W耀。可以看出,“隱”也正是主要指文學的含蓄美和朦朧美。
《文心雕龍》這一關于“隱”的精辟審美理論,對于我們進一步體會溫庭筠這首《菩薩蠻》的含蓄感情,對于我們深入鑒賞一切朦朧詩的審美內(nèi)涵和形象獨特性,都是很有幫助的。
上一篇:溫庭筠·菩薩蠻
下一篇: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