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郝敬訓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在這首被譽為“全唐七律壓卷”之作里,詩人賦予田園景物以靜穆的基調,以輞川久雨后的景象為抒情主體,給它們涂上安謐、悠閑的色彩,表現了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清凈無為的心境。
首聯點題,描繪農家生活圖景。夏季的連陰雨后,濕漉漉的樹林上空飄起裊裊炊煙,村婦們做好飯食,送給在東邊田里勞動的人。這是詩人由山上鳥瞰所見。“煙火”,偏義復指,“遲”字極為生動,可見夏日久雨之后,空氣潮濕,縷縷青煙緩緩上升之貌;又可想見村婦們的做飯、送飯,男人們的勞作都是那樣慢條斯理,節奏舒緩,那樣寧靜安詳。
頷聯描寫自然景觀,仍是詩人山上所見。廣闊無垠的水田里,白鷺在翩翩飛舞,其輕捷舒展之姿,怡然自樂之態,引人入勝;濃密幽暗的樹林中,黃鸝正放喉啼鳴,其婉轉悠揚之韻,自由自在之情,令人神往。這一聯對仗極為工穩乖巧:“漠漠”、“陰陰”兩個疊詞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水田空闊廣布,樹木蔚然深秀;“飛”、“囀”兩個動詞準確形象地畫出了鷺飛圖,譜寫了鳥鳴曲;“白鷺”、“黃鸝”作為兩句的主語倒置句尾,形象鮮明,一動一靜,一實一虛,一白一黃,有聲有色,相得益彰,可謂“詩中有畫”。不僅如此,兩句還暗含遠近之對。出句為遠望之景,對句是近聞之音,由遠及近,從低向高,自景至聲,以動寫靜,視聽相通,層次分明。更為妙者,“陰陰夏木囀黃鸝”又巧妙地引出并勾粘了頸聯。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這一聯,詩人在寫自己獨居養性的佛家生活。“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舊唐書·王維傳》)晚年的王維,由積極進取轉向參禪信佛,這兩句詩正是其真實的寫照。詩人擷取典型佛事活動(觀——參悟、齋),創設幽寂的典型佛門環境,突出“清”“靜”二字,給人以超塵脫俗之感。
尾聯抒發感慨,言自己與人不拘形跡,海鷗為什么還要猜疑呢?“野老”是詩人自謂,表白自己與世無爭,于人無礙,銷聲于仕途,匿跡于山林。然而作為一個現實的人,是不能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也是不存在的,往事的回憶,現實的矛盾,都還會頑強地沖擊詩人的心緒,使之欲靜不能。這才是詩人隱居之后又寂寞難忍,從而發出喟嘆的原因。末二句中巧妙地引用了“爭席”與“海鷗”的典故,貼切自然。
這首七律融描寫、敘事、抒情于一爐,揮灑自如,放收得當,跌宕有致,韻味無窮。“靜”字不僅是抒情的基調,又是描寫的主線。正面寫靜,以動襯靜,清靜之氣撲面而來,空靈之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戴望舒·秋蠅
下一篇:柏樺·紀念一朵死去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