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與詞:
詩之景闊,詞之言長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這則詞話是說詩詞有別,在藝術風格上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詞的境界比詩狹窄,但抒情的深度比詩更進一步,情味更加悠長。
那么,為什么會“詩闊詞長”呢?
藝術特質決定詩詞特點
首先,這是由于詩、詞兩種體裁的藝術特質決定的。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體制多樣。從廣義上來講,詞也屬于詩的一種。詞生于唐,而盛于宋,是隨著隋唐燕樂興盛而興起的音樂文藝。對于詩的發展歷程,王世貞是這樣說的:“《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宛轉,而后有詞。”
在唐詩中,大部分是與樂分離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和樂,例如絕句。可絕句整齊,無法滿足音樂的節奏變換,聽起來不夠婉轉。于是,詞就應運而生了。
詞是具有音樂性的,以曲填詞,詞的長短就必然會受到曲譜的限制。詩就不一樣了,無論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不受篇幅限制,可以短小精悍,也可以洋洋灑灑達千言。長詩如白居易的《游悟真寺》長達1300字,可最長的詞調《篤啼序》也不過240字。詩的體制可以不受限制,而詞的體制嚴格受限,詩大而詞小是造成“詩闊詞狹”的一個原因。
其次,從題材、內容來看,詩也比詞要廣泛。我們今天能看到許多優秀的長詩,或敘事,或記游,如《游悟真寺》就是一篇精彩的記游詩,而敘事詩則以杜甫的“三吏”“三別”為代表,這樣的作品在詞中是沒有的。詞的題材是比詩要狹窄一些,詞不是面的展開,而是點的深入,抓住一點進行渲染,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掙扎,更豐富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顯然,詞是向著抒情的深度發展的,所以不能簡單地評價詩詞之間孰高孰低,尤其不能因為詞較少反映民生、時事,就理解為詞不如詩。
意境創造大不同
“詩闊詞長”也表現在詩詞創造意境方面的不同特點。詩境可用闊大厚重的意象,詞境則多選取細小靈動的意象,相比之下,詩境明顯且表意直白,詞境隱晦而表意委婉。
例如,同樣是受到排擠無法立足于朝堂,李白與秦觀的表達方式就完全不同。
李白在《行路難》中這樣抒發自己憤怒與悲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封的黃河,欲渡不能;蓋雪的太行,欲登不可。主人公停杯投箸,滿心茫然地拔劍四顧,雄渾廣闊的景物和詩人心中深沉的情感完美結合,而詩意也是十分明白的。
秦觀在《浣溪沙》中則這樣表達不得志的愁苦:“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漠漠輕寒中的小樓,室內的幽屏上繪著淡煙流水,結合飛花、絲雨、寶簾、銀鉤等纖小細微的景物,迷離的境界與主人公迷茫的心境,完美結合,構成了詞的意境。
不過要注意的是,說詩表意直白,并不等于詩就不能含蓄,以杜甫的《春望》為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充滿了傷時憂國的悲壯之情,山河依舊,可國家已不復當年的安定富足,城廓禁苑掩蓋在荒草之下,烽火狼煙燒盡一個春,寫景取境闊大渾莽,但頗具含蓄之美,主要體現在對比、襯托和景物的感情化中。司馬光認為此詩妙就妙在“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可見,詩詞都重含蓄,只是特點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詩的含蓄重意興,宋詞的含蓄,重韻味。
造成“詞之言長”的原因之一就是“詞境隱、其意曲”。沈祥龍所說:“詞得屈子之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之超曠空靈,蓋莊子之文純是寄言,詞能寄言,則如鏡中花,如水中月,有神無跡,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那么,這樣的意境特點又是因何產生的呢?
第一,就是劉勰所說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是時代審美意識的體現。從中唐以后,時代精神就從世情變為心境了,表達心境,意境自然就要幽微含蓄、深情綿邈。
第二,封建倫理道德對人性的束縛。詞很多時候都是在秦樓楚館中演唱的,男歡女愛不宜表現得露骨,就只能采用朦朧的手法。
第三,受到體制的限制。詞的體制小,如果要表現復雜的內容,意境隱曲可以擴大藝術容量。
音樂的影響,也是令“詞之言長”的原因之一。宋人論詞說:“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正因為詞是這樣成長和定型的,所以即便后來詞樂失傳,但詞的音樂感依然保留了下來,失了樂的詞調,仍可體現音樂的節奏和感情。當然,也有的大家突破原有格調,另辟蹊徑的。比如,《念奴嬌》這個詞牌,得名于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念奴,其歌聲激越清亮,深得玄宗青睞。《念奴嬌》原本風格嬌媚,但是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卻寫得蒼涼悲壯。
“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是體制造成的,也因此構建出不同的意境。無論詩還是詞,都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并無高下之分。
上一篇:王國維《談詞:詞以境界為最上》
下一篇:王國維《談詩人情懷:憂生與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