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明琪 【本書體例】
【原文】:
蓼彼蕭斯(1)。零露湑兮(2)。既見君子,我心寫兮(3)。燕笑語兮(4),是以有譽處兮(5)。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6)。既見君子,為龍為光(7)。其德不爽(8),壽考不忘(9)。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10)。既見君子,孔燕豈弟(11)。宜兄宜弟,令德壽豈(12)。
蓼彼蕭斯如今召集同,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鞗革沖沖(13)。和鸞雝雝(14),萬福攸同(15)。
【鑒賞】:
這是一首諸侯在周王舉行的宴會上唱給周王的祝頌歌。
西周初年,周王為了鞏固更大領域的統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調動地方力量,把京畿以外的區域都分給了自己的兄弟親屬及有功之臣。大至諸侯國,小到采邑。《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諸侯是封地的所有者,周天子又是舉國上下的最高首領。如《ì寺·小雅·北山》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為此,周天子經常舉行宴會,款待各路諸侯。這樣,在盛大的國宴上,諸侯既出于感恩戴德,又出于臣下的有求心理,便祝酒為興,唱詩為周天子歌功頌德,祝福慶壽就成為自然的事了。這正是《蓼蕭》的主題所在。
全詩共四章,第一章寫諸侯對君王向慕之情及燕享之樂:“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第二章寫諸侯受寵榮,而贊君德祝長壽:“為龍為光,其德不爽。”第三章贊美君王胸懷寬廣,坦誠地對待諸侯王:“孔燕豈弟,宜兄宜弟。”第四章回顧君王枉駕迎接諸侯的情景,并祝萬福同歸君王:“鞗革沖沖,和鸞雝雝,萬福攸同。”此詩確有開啟歌功頌德文學之先河,不為追求獨立人格的人所看重。但是,我們不能拋開歷史條件責備古人,更不能因此而抹煞詩的美學價值。
首先,全詩體現出一種古樸,闊大之美。后世歌功頌德之作,總把皇帝稱作“龍顏”、“龍光”。龍雖威嚴,卻高高在上,常人不為親近。同時這種稱呼,總流露著作者誠恐誠惶與阿諛逢迎的可憐相。與之相比,《蓼蕭》把周王比作香草艾蒿,把周王對諸侯的恩惠比作露水。艾蒿到處可見,它沒有龍顏的威嚴,有的是與百草密切相處的自然關系。所以這不僅是修辭學的差別,又是遠古時代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具體反映了諸侯與天子之間自然樸素的關系,從而給人以自然古樸的美感。另外,全詩每章六句,只有后三句內容和形式有所變化,而前三句都是基本沒有變化,這樣,一方面,每章中有幾個句子的變化,使重章疊唱中避免了呆板和單調。另一方面,總體上的復沓疊唱,比不上后世頌歌的細膩和華麗,卻正因為樸實的反復詠唱,給人以闊大的美感。試想,各路諸侯,高舉杯盞,齊聲反復詠唱,是何等的壯美。
其次,這篇小雅藝術上還有許多特色。第一,每段前兩句:“蓼彼蕭斯,零露湑兮。”這既是比,又是興。這比起那些赤裸裸地歌功唱德之作,顯得生動活潑。為小雅這類廟堂文學增添了生氣。第二,與《詩經》中大多數篇章一樣,本詩以疊唱為主,在避免單調,板滯方面除了有近義詞的變化外,還用了每章均換韻的方法。其韻依次為“i”、“ang”、“i”、“eng”加上每章本身韻的和諧,使全詩顯得錯落有致,和諧而鏗鏘。
上一篇:《蓼莪》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虞箴》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