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白雪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③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衾④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⑤,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⑥千尺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⑦,風掣⑧紅旗凍不翻⑨。
輪臺⑩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②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③即:就。
④衾:被子。
⑤不得控:拉不動。
⑥闌干:零亂。
⑦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一半圓形門,后遂稱營門為轅門。
⑧風掣:風刮。
⑨翻:翻動,飄揚。
⑩輪臺:在今新疆輪臺縣。
賞析
此詩是岑參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第二次出塞階段在輪臺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人繞著一個邊塞軍營的歡送宴會,通過對邊塞環境、宴會盛況、送別場面三部分的描寫,反映了戰友們對武判官依依惜別的深情,同時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詩人首先描寫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剛入八月,這里就北風四起,漫天大雪。經過一夜,外面簡直就像春回大地,到處開滿了梨花。詩人以梨花來比喻,將那個銀裝素裹的奇麗景色生動地描繪出來。通過這個“忽如”“梨花”,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來官兵們看到雪景時臉上的驚奇和喜悅。然而,一夜的風雪打濕了軍帳,難怪昨夜蓋著狐裘還那么冷。但無論天氣多么冷,軍隊還得訓練,將軍的弓凍得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鎧甲凍得都穿不上身。詩人巧妙地選取了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渲染寒冷。讓讀者也仿佛身臨其境,似乎感覺到那刺骨的寒氣。緊接著,詩人將描繪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這里詩人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極力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浩大蒼茫,威嚴雄偉。但是詩人卻用了闌干和慘淡兩個詞來形容,似乎天地也知道今天要給武判官送行而郁郁寡歡。
將士們在中軍大帳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載歌載舞,開懷暢飲。
到了傍晚,武判官要走了,帳篷外依然是紛飛的大雪。鮮艷紅旗也好像凝固了一樣,風吹不動。轅門之下,送君東去,雪滿天山。武判官已經走遠了,雪地上只留下空空的馬蹄印。這里詩人用很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段送別雖然描寫了對武判官依依惜別的深情,但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詩中巧妙地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氣的寒冷來反襯宴會的熱烈,用瀚冰和愁云來反襯戰士們的歡快。畫面生動,色彩瑰麗,氣勢磅礴,意境高遠。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上一篇:古詩《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