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舉進士,天寶十四載(755)一月,安祿山之亂爆發,張繼曾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肅宗至德中曾任御史,代宗大歷年間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鹽鐵判官,沒于洪州。著有《張祠部詩集》,《全唐詩》錄其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三首又二句。
《楓橋夜泊》一作《晚泊》,一作《夜泊松江》。宋范成大《吳郡志》卷十七《橋梁》說:“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閶門即蘇州城西門。
首句寫黎明時所見到的景象。“烏”指烏臼鳥,其特點是一到天亮時就會叫,如南朝民歌《讀曲歌》說:“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將烏臼鳥與雄雞相提并論,可見它們都會黎明即啼。“霜滿天”實際上是霜滿地,指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再說黎明時天色與霜也比較接近。“霜滿天”也表明已進入深秋初冬時節。
后三句倒敘昨夜停泊在楓橋邊的所見所聞所感。次句寫作者晚泊楓橋的目的是為了睡覺,但是他遲遲沒有睡著,以至于見到了“江楓”和“漁火”這些令人分外憂愁的景色。“江楓”是深秋時節標志性意象,早在戰國時代,宋玉所作《招魂》的最后就寫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其意境與詩人所見之景、所懷之情非常吻合,所以詩人在詩中化用了這一意境。不過“江楓”也是詩人所見之實景。因為與張繼同時的劉長卿在《登吳古城歌》中寫道:“天寒日暮江楓落,葉去辭風水自波。”他在《秋杪江亭有作》中又說:“寂寞江亭下,江楓秋氣斑。”既然劉長卿能看到蘇州地區的江邊楓樹,張繼當然也能看到。“江楓”這一意象在詩中表達了憂愁的情緒。“漁火”反襯了夜晚的深沉與黑暗,同時也很容易使詩人聯想到捕魚人一家在船上團聚,而自己卻孤身一人漂泊在水上。
三、四兩句寫詩人直到半夜三更都沒有睡著。明人王鏊撰《姑蘇志》卷二十九《寺觀上》云:“寒山禪寺在閶門西十里楓橋下……相傳寒山、拾得常止于此,故名,然不可考也。”可見寒山寺與楓橋相距不遠,而夜半又非常寂靜,故詩人能清晰地聽到鐘聲。夜半鐘聲既打破了半夜的寂靜,又凸顯了半夜的寂靜。
總之,這首詩寫詩人夜泊楓橋時,整個晚上都愁得沒有睡著覺。作者為何如此憂愁呢?從前面所介紹的寫作背景中可以看出,他的愁里交織著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這首詩之所以成了寫愁的代表作,還在于作者將這種深深的憂愁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此詩成功地采用了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相結合的方法,多角度地展現了靜寂的世界,“月落”、“江楓漁火”寫所見,“烏啼”、“夜半鐘聲”寫所聞。“月落”寫天之遠,“霜滿天”寫地之廣,所寫又都是深秋季節的典型景象,它們都承載了詩人深深的憂愁。作者還巧妙地將所見、所聞、所感糅合在一起,詩人通過“烏啼”引出“月落”與“霜滿天”;通過“鐘聲”使作者想到已經“夜半”,想到自己在“客船”上,“獨在異鄉為異客”,尚無歸宿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此外,該詩采用的倒敘手法也增色不少,作者將黎明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置于開頭,先給讀者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而將“夜半鐘聲”置于最后,又讓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王 淇《梅》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