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題解】
選自《東坡樂府》。宋神宗時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早有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壯志,但他的改革設想與王安石的變法不同。他看到“新法”的種種弊病,寫詩婉轉地進行諷刺。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何正臣等,摘引了他的詩文,指斥他“謗訕朝廷”,八月將他逮捕下獄。后得朝臣張方平、范鎮、吳充等極力營救,于十二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偕友人乘舟同游古黃州城西門外赤壁,與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今湖北蒲圻縣)地名偶同,因而起懷古之思,寫下了這首詞。蘇軾貶居黃州時,常游此地,另有前后《赤壁賦》之作。這里,清康熙年間重修時定名為“東坡赤壁”。
【解讀】
全詞上下兩闋。
上闋,詩人詠赤壁,描繪古戰場景色,繪出了一幅壯麗的祖國山川圖畫,即景抒懷,引起對古代杰出人物的緬懷。
詩意發展分四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奔騰的長江水呵,滾滾向東流去,在歷史的洪流中,多少杰出人物都被沖洗得無聲無跡。〕
第一層,詞的開篇一句,落筆不凡,寫“東去”的“大江”,氣魄宏偉,感情激越,真有滾滾長江之勢。一個“大”字,寫出了長江闊大的氣勢,讀后令人為之心胸開闊;一個“去”字,描繪出一了長江波濤洶涌、奔流不息的動態形象,讀后令人為之精神振奮。這樣,形象地勾勒出長江的滾滾東流,洶涌澎湃,不可阻擋的氣勢。因此,“大江東去”才成了蘇詞代表作的代表句,成為千古絕唱。第一句,是寫詩人之所見,橫寫萬里長江;第二句,是寫詩人之所感,縱寫千年歷史。這兩句總領全詞。詩人面對日日夜夜、歲歲年年滾滾東流的萬里長江,自然聯想到那人類歷史的長河。這大江的“浪”,這歷史長河的“浪”,前浪伏,后浪興,后浪推涌著前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一代代有才華有功績的英雄豪杰,已被歲月的“浪”沖洗去,已離開了人世,但他們在歷史上所建立的功業,以及這功業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又怎能“淘盡”?又怎能不引起后來的有志之士的深深懷念呢?這樣,詞的第二句便極自然地扣準了詞的題目,點明了“懷古”的題意,抒發了詩人對“風流人物”消逝的沉重的感情。這層,詩境壯闊,氣度豪邁,江山、歷史、人物,奔入眼底心頭,引起懷古的思緒,把千古滔滔的“大江”和古代“風流人物”聯系起來,蘊含著世事變遷的感慨。懷古勵今,表現了詩人追慕、憑吊古代的英雄人物,渴望建立功業的抱負,寄寓著作者奮發有為的豪邁情緒,為下文贊周郎伏筆。此為這兩句詩思想感情的基調。但豪放中又見消沉,也隱約地透露出了詩人遭貶的怨憤之情。作者在政治迫害之下,在抑郁的心情之下,發出了“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所以說,詞的開頭確是有些消極意味,這是他所遭受的政治迫害造成的。
這兩句,總攝全詞精神,把讀者從眼前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帶領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氣氛中去。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那西邊地方像是古時營壘,有人說那就是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p>
第二層,上一層寫“懷古”,是概括地寫,這一層寫“懷古”,是具體地寫。從憑吊古跡到懷念英雄,引出了所要描寫的古代戰場赤壁,及所懷念的歷史人物周瑜。所謂千古興亡,就是指此。“故壘西邊”,是“西邊故壘”的倒文,將“故壘”前置,起突出強調作用?!肮蕢尽?,古時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這時,似乎詩人立于江邊指點,西邊那地方像是古時的營壘吧。這句是寫實,是寫詩人所見,下句是寫詩人所聞,由傳聞而引起對歷史人物與歷史戰爭的回顧。“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借疑似之說,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聯系在一起,藉以懷古。傳說如此,并非歷史上赤壁之戰的所在地。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蘇軾所指“赤壁”為赤鼻磯,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西北江邊?!度龂尽菚ぶ荑鳌份d,他當孫吳中郎將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苯ò彩辏?08),周瑜為吳軍都督,也不過三十四歲,在赤壁大破曹軍,從此赤壁與“周郎”緊相聯系。赤壁,因周郎出名,所以稱“周郎赤壁”。因此,詩人西望見“赤壁”,便也想起了在此鏖戰立過奇功的“周郎”?!叭说朗侨龂芾沙啾凇保c題明快,用筆簡潔,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大江千古風流人物的“面”,過渡到三國周郎赤壁的“點”。意思是:大江不盡寫,只寫赤壁;千古不盡講,只講三國;風流人物不盡贊,只贊周郎。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薄步妒诘氖瘞r直插云空,洶涌的江濤拍打著崖壁,那卷起的無數浪花如同千萬堆白雪。〕
第三層,上層寫赤壁,是遙指,是遠看,是“粗勾”;這層寫赤壁,是身臨其境,是近看,是“細描”?!皝y石穿空”,寫仰視所見石壁形態,一個“亂”字,寫出了江岸之石,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參差錯落。“穿空”,寫出了江岸之石,高大陡峭,直插云空的氣勢。這是詩人對赤壁故壘景色拍攝的第一個鏡頭,是從視覺角度寫的。“驚濤拍岸”,是俯視所見江岸奇險景象?!按蠼睋P起的洪波巨浪拍打著江岸,拍打著“穿空”的“亂石”,發出震撼人心的聲響,聞之,令人心驚?!绑@濤”,寫出了巨浪的驚險,聲勢浩大。這是作者對赤壁景色拍下的第二個鏡頭,是從聽覺角度寫的?!熬砥鹎Ф蜒?,是描繪遠望與近看的狂瀾洶涌起伏的異景,那一排排江濤洶涌而來,拍打著“穿空”的“亂石”,先一撞擊,后一反卷,激起層層浪,簇簇花,浪花千疊,一片潔白,如同“千堆雪”?!扒Ф选?,極言其多,“雪”字用得精巧,是“借代”,還是“比喻”?惟妙惟肖地繪出了浪花的顏色,與浪花的形態。讀后,令人感到如臨其境,拍手叫絕,使人能以想象得出,“大江”是怎樣地“東去”,大江之“浪”,是一種怎樣的姿態與氣勢?。∵@是詩人對赤壁江邊景色拍攝的第三個鏡頭,是從視覺角度寫的?!皝y石”至“雪”是寫景,僅十三字就寫出山、江、浪的壯觀景色:“穿空”,寫赤壁之高大,突出其形態;“拍岸”,寫江水之猛烈,突出其聲勢;“千堆雪”,寫浪花之潔白,突出其色彩。使讀者仿佛眼見險峻群峰,耳聞拍岸濤聲,面臨飛卷雪浪,有繪形繪聲繪色之妙。詩人用雄健的筆法,江山合寫,眼前的亂石大江寫得雄偉險峻,繪出了一幅氣勢雄渾的“赤壁山水圖”,描寫了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猶有當年戰場的氣氛和聲勢,給人以雄偉豪放的感覺,令人神往。詩人是以這些景物的雄奇來襯托歷史上“風流人物”的輝煌業績。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薄沧鎳慕綁邀惾绠?,那時候出現過多少英雄豪杰運籌帷幄,建功立業?!?/p>
第四層,“江山如畫”,是承上,是對赤壁景色作一總束。用“一時多少豪杰”呼應“千古風流人物”,并為贊頌周郎蓄勢,自然過渡到下闋。詩人寫如畫江山,原是為了懷想豪杰。祖國江山如圖畫般壯麗,難怪當年不知聚集了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爭雄!“江山”句與“豪杰”句有何內在聯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一、江山壯麗如畫,無數英雄為爭當如畫江山的主人,運籌帷幄,建功立業,成了“一時”的“豪杰”。二、江山依舊(如畫),但當時的“豪杰”哪去了?已被大江之“浪”“淘盡”了。物在人非,曾在赤壁大顯身手的豪杰們已與時俱逝了。與詞的開頭回應,情調一致。三、這兩句,把上闋對赤壁江山的贊美,引到下闋對歷史人物的歌頌上。
詞的下闋,寫赤壁人物,緬懷周瑜,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在赤壁之戰中建立了豐功的年少英俊的周瑜形象,在這形象中,滲透著詩人對于英雄的仰慕,吊古傷今,抒發了自己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感慨,表示了對于政治失意的不滿,發出了消極的慨嘆。
這闋,詞意發展分四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薄参也唤肫甬斈甑亩级街荑ぃ斝虅偧藿o他時,他生氣勃勃,英俊奮發?!?/p>
第一層,寫周瑜的瀟灑風度。起筆以“遙想”一詞與上文“一時多少豪杰”、“三國周郎赤壁”相照應,意在突出周瑜即是當時“多少豪杰”之一。詩人立足于宋元豐五年(1082),寫八百七十多年前的公瑾,當然是“遙想”了。這闋,落筆寫“公瑾當年”的“雄姿英發”,讀后,并無突兀之感,因為作者在上闋已作過鋪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已牽上了“線頭”。“公瑾”,周瑜之字。漢末玄喬生二女,一稱大喬,一稱小喬。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相貌俊美,又有非凡的言談見解。“小喬初嫁”之年,即公瑾初婚之年,正值青春年少,才華橫溢,英姿勃勃,瀟灑從容,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議論見解、舉止言談卓越不凡,談笑破敵,卓著戰功。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小喬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這里說“初嫁”,是為了突出周瑜的少年英俊,以美人襯托英雄,別具匠心。詩人“遙想”到公瑾的這段青春史,看似閑筆,實際上是襯托周瑜的風流英俊,正說明作者雖受到政治迫害,但還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并以此不斷激勵自己。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薄菜謭逃鹕?,頭戴絲巾,在談笑之間,那不可一世的曹操水軍戰船化為灰煙,千軍萬馬慘遭覆滅?!?/p>
第三層,上層寫周郎,突出了年少英俊、風華正茂的特點。這層寫周郎指揮三軍,通過手搖羽毛扇、頭戴青絲頭巾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他的風流儒將風度。周瑜身任武職,而身穿輕松的文官便服,顯示出瀟灑從容的神態。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占領荊州,劉備敗走夏口。曹操獲得劉表水軍,聲勢更加浩大,帶領水陸大軍二十余萬(號稱八十萬),東下進攻長江下游的孫權。這樣引起了孫權和劉備的聯合抵抗。孫權在聽取了諸葛亮對于有利形勢的分析后,派周瑜領兵三萬余人,會同劉備萬余人,二者合為近五萬人,迎擊曹軍,力量相當單薄,眾寡懸殊,形勢十分危急。
詩人以“談笑間”即可卻敵取勝,寫周瑜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機智應戰、指揮若定的大將才能,和蔑視強敵談笑自若的英雄氣概。這種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寫赤壁鏖戰,僅用“檣櫓灰飛煙滅”六字,就生動形象地渲染了曹軍的慘敗和周瑜的卓越戰功,一字千鈞。周瑜等人利用氣候條件,以火攻方法,火燒赤壁,使曹軍戰船化為灰燼,損失大半人馬,一舉取得完全勝利。這次大戰后,曹軍不敢再大舉南下,劉備占領了兩湖及四川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蜀漢”政權,開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詩人著意寫周瑜的英雄形象和他的英雄業績,意在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但他仍未忘記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因此,詩寫得意氣飛揚,錚錚作響。
“遙想”至“煙滅”,集中寫英雄周瑜,懷古部分到此結束。寫周瑜年輕有為,正為寫自己年老無為蓄勢,以下便轉入個人抒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薄参业男纳窈孟裼钟卧谌龂鴷r周瑜立過戰功的赤壁,人們會笑我太多情善感,兩鬢的白發實在生得過早了些。〕
第三層,詩人轉筆寫自己,懷古傷今,抒發感慨?!肮蕠裼巍保础吧裼喂蕠钡牡刮??!吧裼巍?,指忘記了自己身形的心神之游。“故國”,舊國,借指當年赤壁戰場。這句是對前文的總結,從詩人西望“故壘”,到“三國周郎赤壁”,到“遙想公瑾當年”,一直到“談笑間”,曹船“灰飛煙滅”,獲取全勝,建立奇功,這一切,都是詩人在當年周瑜立功的赤壁戰場上“神游”,憑吊古人。“多情應笑我”,即“應笑我多情”的倒文。誰“笑我多情”?這是詩人認為人們會笑他多情善感,善感多愁?!肮蕠裼巍保闶恰岸嗲椤钡谋憩F?!岸嗲椤?,才“早生華發”?!皯ξ摇庇袃蓪?,一笑我“多情”;二笑我“早生華發”,年事已高無所作為。這里飽含著作者的無限感慨,那種郁郁不得志的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充溢字里行間。當時詩人已四十七歲,不但未有建樹,反而待罪黃州,在神游故國中想到的周瑜建立奇功時才只有三十四歲,兩相比較,感到個人屢遭貶謫,感嘆年華已逝,“早生華發”,不禁憂憤中生,發出壯志難酬的感慨。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薄舶?,人的一生如同夢幻,讓我舉起酒杯,還是酬獻明月,寄托我的感情吧?!?/p>
第四層,詩人從“故國神游”中,又回到了現實中來,面對的還是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不禁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此時,只有明月來多情相照,所以“多情”的詩人要用一杯酒來澆灑江中明月,以表示對明月的感激之情,與對古人的憑吊。那么從表面上看,詞的結尾的消極性是很明顯的了。其實,詩人不是真消極,真消極就會退隱了,就去領略清風明月,就不會再“遙想公瑾當年”了。正因為詩人不能忘卻世事,所以面對現實的政治迫害,流露了沉重的苦悶,感到自己功業未成,產生了“人生如夢”的感嘆。這種感嘆,正是對他所受政治迫害憤然不平的表現。所以說,詞的結尾在表面的消極中,蘊含著他的不甘消極的積極精神。所以說,詞的表面的消極掩蓋不住作者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要求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慨。那種追求理想的豪邁心情,溢于詞表。
全詞以“大江東去”起,以“還酹江月”結,首尾呼應。借江景抒情,懷古人傷情,文路清晰。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詩人豪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詩人思想上的矛盾,因此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雙重的色彩。但是,“人生如夢”的虛無主義人生觀是絕不可取的。
總之,這首詞的基調是健康的,它是一曲雄壯的山河頌,英雄贊。詩人正是以這種豪放的歌聲來表示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綜述】
這首詞借古抒懷,作者用健筆描寫了赤壁戰場,描繪了一幅壯麗的祖國山川畫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雄姿英發”的“周郎”形象。在這畫面和形象中,滲透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古代英雄業績的向往,寄托了理想,抒發了自己不能施展抱負的悲憤,透露了對于政治失意的不滿。
寫景狀物、懷古詠史、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增強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寫景,寫長江,寫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描繪祖國山川的壯麗,為“詠史”展開廣闊的背景。下闋詠史,寫“周郎”的英雄形象和英雄業績。在寫景、詠史之中,詩人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對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以及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憤之情。篇末借懷古直抒感情,直發議論,發表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這樣使寫景狀物、懷古詠史、抒情、議論相互滲透,增強了詞的藝術表現力,成為一首杰出的詞作。縱寫古今,氣勢雄渾,盡抒豪情,如“大江東去”,成了蘇詞的代表作,開創了一代豪放的新詞風,震撼了宋代文壇,在中國文學史上放射出了異彩。
據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蘇軾曾問著名歌手袁绹:“我詞何如柳七!”袁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說明了蘇詞豪放與柳詞婉約的顯著特點,也說明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其中佳句“大江東去”,堪稱蘇詞風格的典型代表。
詞的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如“亂石”以下三句,寫盡長江闊大的氣勢和赤壁的雄奇景色;“遙想”以下六句,寫盡周瑜的年少英俊與雄才大略。交錯運用倒裝句(“故壘西邊”、“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使句式變化有致,語言生動活潑。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范仲淹《漁家傲》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