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陳同甫指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他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辛棄疾與陳亮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這首詞約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于江西上饒帶湖。辛棄疾、陳亮在鵝湖之會上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于鵝湖之會分手之后。
句解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醉里”,醉酒之中。“挑燈”,撥動燈火,點燈。“看劍”,查看寶劍,這是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八百里”,指牛。“麾”,軍旗,麾下指部下。“炙”,烤肉。“五十弦”,本指瑟,此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作”,像……一樣。“的盧”,馬名,一種額部有白色斑點性烈的快馬。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霹靂”,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現在)已白發叢生!“了卻”,了結,完成。“天下事”,這里指恢復中原之事。“身后”,死后。“可憐”,可惜。
評解
這首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
辛棄疾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在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他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其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所提建議,均未被采納,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冑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憤慨,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風格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蘇辛”。
上一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愛國主義詩詞
下一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抒發愛國情懷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