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解讀】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小的泉眼,泉水細如游絲,似洇似淌,悄然無聲地流著,好像非常愛惜這涓涓細流似的。初夏翠綠的樹蔭映在水中,在藍天白云的影兒中搖搖擺擺,好像非常喜愛這晴日里柔和清麗的風光。〕
“細流”,極言“流”的小而細微。“細流”承接“無聲”,更見“流”的涓涓而毫無聲息。“無”與“細”相應,“聲”與“流”相對,這就深刻形象地表明了“泉眼”之小。“惜”賦予“泉眼”以濃厚的感情色彩,乃至非常愛惜這涓小而無聲息的流水,才讓它細細地緩緩地流著。“泉”小,“流”小,愛“惜”之意就愈深愈切。“無聲”烘托著“泉眼”與“惜”,“泉”的無聲,“惜”的深切,愈見“細流”的涓小,愈使人覺得愛憐。
“樹陰”與“小池”相照應,“池”在下,小而清,“樹”在上,高而綠,“樹陰”倒影又襯出天氣的晴朗和氣候的宜人。“照”字很有詩意,極為動人,將“樹陰”這個靜止而無生氣的影兒,用“小池”水作鏡子,“照”著自己,欣賞起水中初夏的景色來了。“照水”與前句的“無聲”、“細流”相映成趣,“無聲”、“細流”顯得“照”更沉靜,也寫出了由“細流”所匯積的“小池”,格外清澈明麗,令“照”者神往,因而“愛”得也更為深切。這“晴柔”所表達的初夏一派旖旎風光,對“樹陰”更有吸引力,“照”得更為在意,“愛”得更為迷醉,也就愈見“晴柔”風光的美麗可愛。“愛”和“惜”情意相承,“泉”惜的是“細流”,“樹陰”愛的是倒映在池水中的“晴柔”,無“細流”的水,則無“晴柔”的影,足見詩句前后照應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新出池水的小荷葉兒,還帶著滿身的水珠,連她那嫩尖的小角角還沒展開呢;好像蜻蜓是先知先覺的小昆蟲,它已經早早地飛來,挺立在小荷的尖尖角上了。〕
“小荷”在意義上與“晴柔”相承,只因這初夏的柔和美好的風光,小荷在水下才萌萌欲動。“才露”,剛剛露出,在一會兒前,一剎那間,才破水而出,才露出了她那尖生生的小角角。“尖尖”的“角”,透著多少銳意和生機。“露”和“小池”相照應,“樹陰”照池水,“小荷”露池水,都圍繞“細流”匯成的“小池”來寫的。此句中的“尖尖角”與首句的“細流”在格調和韻味上協調一致,“尖尖角”對“細流”,令人感到別有新意。推敲起來,“尖尖角”和“細流”也是構成“晴柔”的一部分,使詩味更濃,更醇。
“早有”扣“才露”,其中“早”對“才”,“有”對“露”。“才”出水就“有”,關聯得極為嚴謹,在時間上幾乎沒有了間隙。這樣,極其深刻地寫出了蜻蜓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特別是對剛出水的“小荷”的喜愛。“小荷”、“蜻蜓”兩個小巧玲瓏逗人喜歡的形象,一齊出現在“小池”上面,這一特寫鏡頭正是池上池外“晴柔”風光的寫照。“蜻蜓”早就“立”在“尖尖角”上,是直接寫對“小荷”的喜愛,但間接是寫“愛晴柔”。“立”不言“照”而自照,大概“蜻蜓”愛“晴柔”比“樹陰”愛得會更深的。“立上頭”,立于“尖尖角”的頂端。詩的最后一筆點畫了“蜻蜓”,點活了整個畫面,可謂點睛妙筆。
詩的上聯是寫溪邊池畔——泉眼、細流、小池、樹蔭;下聯是寫池內水上——小荷、蜻蜓。雖然是泉小,流小,池小,荷小,蜻蜓小,但“小”卻透著向上的氣勢,更顯得新穎,玲瓏可愛。
【綜述】
詩人通過對荷花池塘的細致觀察,剪取了那些一閃即逝的景點,通過豐富的想象,藝術的構思,對“小池”作了多角度的描繪,使泉眼、細流、樹蔭、小荷、蜻蜓小巧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熱情地贊美了初夏季節的晴柔風光。
這是一首立意新穎的詠物詩。意境優美,格調明麗,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使詩中的自然景物充滿了豐富的感情:“泉眼”愛惜“細流”;“樹陰”喜愛“晴柔”;“蜻蜓”長時間地停落在新出水的荷葉尖上,流連忘返。寫得字字有情,情景相融,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林升《題臨安邸》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