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題解】
選自《全唐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陜西大旱,人民生活無著,杜甫加之政治上的失意,只得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官職,攜帶全家由華州經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進入富庶的西蜀,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四川當時未遭兵禍,社會比較安定。在這和平的環境中,詩人親自栽種蔬菜,與農民交往甚多,頗為了解農民的生活,寫下了不少農村生活氣息較濃的田園詩,《春夜喜雨》即是其中一首。
杜甫有五十多首詩寫雨,多數是詠雨的,其中以“喜雨”為題的就有四首,《春夜喜雨》是最有代表性,膾炙人口的一首。寶應元年(762)春,久旱得雨,詩人不勝欣喜,即以“喜雨”為題,寫下了這首詠雨抒情詩。
【解讀】
這首詩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詩人喜悅心情的名作。
全詩八句,分四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好雨像知道季節一樣,當春天到來之時,應需而降,催促植物快快生長。〕
首聯,概括點題,總領全篇。
“好雨知時節”,落筆叫“好”,贊美春“雨”。起筆不凡,頗有氣勢。對春雨的這一評價,充溢著詩人無比的喜悅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好雨”,扣緊了詩題中的“喜雨”,因為雨“知時節”,似懂時令,適時而來,才稱“好雨”。這一“好”字,統領全詩,下文便緊緊圍繞這一“好”字作具體描繪。
下句承接“知時節”寫來,為什么說它知時節呢?“當春乃發生”,這即是“知時節”的具體表現。“乃”,“就”的意思。當雨貴如油的春季到來,當萬物萌芽生長正需要雨露滋潤的時候,而雨好像了解人們的心愿,懂得滿足客觀需求,及時地降落了,豈不是“知時節”,豈不是“好雨”?又豈不可喜!一個“知”字,一個“乃”字,把雨人格化了,賦以人的思想感情,融進了詩人對春雨的主觀感受,以無知作有知,視無情為有情,把雨寫活了,顯得異常親切、新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春雨隨著和風悄悄地飄灑大地,輕輕地滋潤萬物,細軟無聲。〕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一是好在適時,二是好在“潤物”。對“好雨”作進一步細致的描繪,從耳聞的角度寫春雨濛濛,無聲無息,輕柔“潤物”的特征。
“隨風潛入夜”,省略了主語“春雨”。春雨乘著和煦的春風而降,這是常事。但也有例外,有時,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這雨好就好在“潛入夜”上,“潛入”,即悄悄地細細地飄灑大地,聽之無聲。好像這雨,既不愿妨礙人們白日的農田勞作,也怕打攪了人們的春宵好夢似的,別有一種人情味。所以,詩人贊揚它是“好雨”。
“潤物細無聲”,因為雨下得“細”,小雨潤澤,而不是大雨淋濕,才能“潤物”,煥發了生機,所以稱之為“喜雨”。這雨好就好在“細無聲”上,好像它曉得春天里萬物剛剛萌發,芽小葉嫩,經不住狂風驟雨的吹打,才這般的細軟溫柔,輕輕地滋潤萬物。所以,只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能完全表現雨的“好”,待到這聯寫出了春雨的“潤物”,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這細雨灑到了孕育著豐收的大地上,也灑到了農夫渴望豐收的心田里,澆灌著豐收的希望,所以稱之為“喜雨”。因為雨下得“細”,才“無聲”,因為無聲,不為人所覺察,才言“潛入夜”。一個“潛”字,寫出了春雨到來的情狀;一個“細”字,寫出了春雨潤物的情狀,把雨寫得似通情似有知了,寫得具有溫柔、細心的性格特征。這“好雨”在人們酣睡的夜晚默默無聲地降落,似乎它有意“潤物”,但無意討“好”。所以說,這兩句詩不僅描繪出了春夜“喜雨”的美好形象,而且也刻畫出了春夜“喜雨”的美好靈魂。
以上四句,是詩人對“春夜喜雨”的感受,突出了一個“喜”字,表現了作者與人民同憂共喜的寬廣襟懷和高尚人格。
這樣的“好雨”,當然希望它下足下夠,下過通宵,那“潤物”才能徹底。詩人便沿著這一思路,寫了頸聯。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烏云籠罩曠野,連田間小道也分辨不清,一片漆黑,只有那江船上的漁火獨自明亮。〕
頸聯,從眼見的角度寫春夜雨中的郊野景色。
“野徑云俱黑”,詩人的居處臨江,從戶內向戶外望去,烏云密布天空,籠罩四野,濃云壓在原野的道路上,連小路也分辨不清。細雨濛濛,一片蒼茫,寫出了雨夜的景象,渲染了雨意正濃的氣氛,將愈下愈大。看起來一時不會停止,準會下到天亮。亦含喜意,亦寫“喜雨”。
但遠望江上,“江船火獨明”,此為反襯句,是映襯“云俱黑”的。以紅色的火與黑色的云相對照,從漁火“獨明”,可以見出云之“俱黑”,仍在寫“喜雨”。這兩種色彩的點染,相互襯托,一掃沉重氣氛,意境深遠而美好,特別迷人。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天一曉,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紅花掛滿朝露,沉甸低垂,映照著朝暉,把錦官城妝扮成一個鮮花的世界。〕
尾聯,寫雨后曉景,表現了詩人的“喜雨”的情趣。
“曉看紅濕處”,一夜“好雨”,萬物得到潤澤。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一夜“喜雨”,詩人喜不成寐,想必起得很早。一個“曉”字,表現了詩人欲看雨后美景的急切心情。天一曉,雨過天晴,看雨后紅花嬌態,突出了一個“紅”字,一個“濕”字。“紅”,紅花得到春雨的滋潤,留有濕潤的痕跡,故稱“紅濕”。花非一株兩株,而是一叢一叢,一片一片,所以謂之“紅濕處”。雨后百花“紅濕”,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這樣呼應了上文的“潤物”;也表現了詩人“喜雨”的心情。
“花重錦官城”,花著雨而“濕”,才顯“重”;花得雨潤,似見生長而顯“重”。一“濕”,一“重”,仍在寫雨,寫出了花含宿雨、朝露,沉甸低垂,映照著朝暉,姹紫嫣紅的美景,表達了詩人的無比喜悅。這雨后朝花,把一座錦官城裝點得分外妖嬈。“錦官城”,即成都。但詩人不寫“成都城”,而用“錦官城”,是頗有意義的,為了聲調的響亮;為了與詩中描繪的優美的境界和諧一致;為了與詩中表達的喜悅的感情協調一致。所以,選用了這一有聲有色的漂亮的名稱。“錦官城”,既點出了作者立足觀察之點,也言明了詩中的“春夜”是“錦官城”的春夜,詩中所寫的“喜雨”是降落在“錦官城”的喜雨。“曉看”“錦官城”花團錦簇,是一個鮮花的世界,朝氣勃勃,何等瑰麗清新呵!
【綜述】
這首詩是寫景抒情詩,從農作物渴望春雨的角度,描寫了春夜降雨滋潤萬物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表現了作者與人民同憂共喜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憂國愿年豐”的愛國愛民的崇高精神。
《春夜喜雨》,寫出了這“好雨”、“喜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高尚人格。
這首詩層次分明,層層遞進。由當夜寫到明晨;由近景寫到遠景;由寫雨的發生,到寫雨中景色,又寫雨后景色,寫得井然有序。通篇又由“喜雨”二字串起,結構極為謹嚴。
此詩寫景抒情,寓情于景。寫春雨,一開頭就叫“好”,用“知時節”來贊揚,用“潤物”來贊美,充滿了欣喜之情。寫雨中景色“云俱黑”,從云黑寫出了雨意濃,表露了喜意。寫“曉看”雨后景色,“紅濕”,“花重”,春色滿城,更是滿懷喜悅的感情。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在詩題中標有“喜雨”。但全詩不露一個“喜”字,字里行間卻流露出喜意,詩人把自己喜春雨“知時”,喜萬物復蘇之意,都注入了對春雨的具體描寫之中。
詩的語言精練準確。詩人寫春雨,突出了一個“細”字。因為是“細”雨,才能“潤物”。因為是“細”雨,落地著物才“無聲”。因為“細無聲”,故曰“潛入夜”,表明了細雨是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這春夜的。這樣,把春雨濛濛、輕柔溫潤的特征細致地刻畫了出來。又如“花重”的“重”字,涵義頗豐,它既描繪出了朝花含露之態,又表達出了花盛之意。
上一篇: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杜甫《絕句》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