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月
蘇 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本卷《春宵》已介紹。由于詩人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為了避免卷入政治旋渦,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他于神宗熙寧四年(1071)出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熙寧七年(1074)調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熙寧十年(1077)調任徐州(今江蘇徐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調任湖州知州,隨即發生烏臺詩案,于元豐三年(1080)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任團練副使。
《中秋月》為蘇軾于熙寧十年(1077)中秋在徐州所作《陽關詞三首》中的第三首。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在徐州與他共同賞月。《東坡詞》收此詩,徑題《陽關曲》,題下注:“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可見該詩當時是可以唱的,有送別的情調。
前兩句寫景。首句寫月出前的景況,暮天的云彩消失了,天地間充滿了清涼,而且略帶寒意。可見蘇軾兄弟早就等待著月出了,而且月出前的天空已變得萬里無云,一碧如洗。次句寫月出后的景象,星光燦爛,悄無聲息,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天空。“銀漢”指銀河,這里指星空。“玉盤”比喻明月。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轉”字寫出了月出與升高的過程。
后兩句抒情。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三云:“噫!好景不常,盛事難再。讀此語則令人有歲月飄忽之感云。”這正是他當時所處社會環境與他的內心感受的真實寫照。蘇軾在上一年寫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在下一年寫的《中秋月寄子由》說:“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兩者表現了類似情感,可以參看。同時“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彼此對仗,各自又采用當句對的形式,大大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加強了對感情的表達效果。
上一篇:李 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劉禹錫《烏衣巷》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