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①,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②,山島竦峙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④,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今河北昌黎縣。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②澹澹:水波平靜之意。
③竦峙:高高聳立。竦,通“聳”。
④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賞析
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的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這首詩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后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既描繪了高山大海的雄偉壯麗,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
上一篇:古詩《戴復古·江陰浮遠堂》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曾鞏·詠柳》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