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踏莎美人
清明
拾翠歸遲,踏青期近,香箋小疊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詞譯
喜歡一個人,真的好痛好難。
一開始是明亮的,全世界似乎都變粉紅色。一切看在眼中都是美好,就算天崩地裂,只要還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也沒什么。可是漸漸就變了,向著我們所不能控制的地方滑過去。再也不會快樂了。
他看不到呢……無論做什么,說什么,他都注意不到,讀不懂其中的意思。微笑依舊,看在眼里卻只剩沉悶的痛。
有時候真的是怎么也想不明白,愛情究竟是由誰來安排。苦苦追求的得不到,得到了的卻棄之若敝履。怎么就會這么不公平……
評析
“踏莎美人”是顧貞觀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合起來倒也雅致不俗。副題為“清明”。清明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時節(jié),古代有游春的習(xí)俗,本篇即以此為題的詠節(jié)令之作。
上闋前二句說游春拾翠歸來得遲了,而踏青之約日近。“拾翠歸遲”,拾翠,本意是拾取翠鳥的羽毛作首飾,語出曹植《洛神賦》:“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后多指女子游春。比如杜甫《秋興》詩:“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踏青期近”,“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lián)泛寫春來游春的活動,而將春天少女的心事隱含于“遲”“近”二字之中。
“香箋小疊鄰姬訊”,結(jié)下一句承前說鄰女有約踏青。“香箋”,即信箋,大約因其出自鄰家少女之手,散發(fā)著香氣,所以言“香”吧。“鄰姬訊”,是說收到了鄰家女孩的信。那信上所寫為何?“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亸、寶釵橫。”信上寫道:櫻桃花已經(jīng)謝了,都到了清明,你怎么還是一幅慵懶無力的樣子呢?“綠鬢斜亸、寶釵橫”,寫女主人公疏慵倦怠之貌:綢緞般的長發(fā)松松綰起,隨意地斜著,一支釵禁不住,就要從流云一般的發(fā)間滑出來,可謂生動逼真,清麗輕靈。
下闋則自敘心懷,亦是對鄰家少女的答復(fù):不是我不喜歡春天的踏青,而是本來就心緒不佳,愁懷不解,實在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淺黛雙彎,柔腸幾寸”,淺黛,指女子畫得很淡的眉毛。雙彎,即輕輕地皺著眉頭。柔腸,柔曲含情的心腸。幾寸,當(dāng)是幾絲愁緒縈懷。這八個字,寫這個少女的淡淡心事、淡淡愁,堪稱清麗含婉,風(fēng)韻別致。“不堪更惹其他恨。”風(fēng)流含蓄之后接以率直坦露,則顯得靈巧高妙。
現(xiàn)在,這位少女自吐心懷說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但是此種幽幽心事又有誰知道呢?故于結(jié)處說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明了。“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意即我心事重重地睡去,清晨從夢中醒來,即使是那婉轉(zhuǎn)啼鳴的鶯兒也覺得我很憔悴,惹人憐愛。結(jié)尾二句,幽思含婉,清麗輕靈,表達(dá)出百無聊賴的闌珊意緒。
上一篇:納蘭《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踏莎行·寄見陽》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