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題解】
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南宋女詞人。學者李格非之女。其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趙明誠做過萊州、淄州太守,公事之余,夫婦倆除愛好詩詞,時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賞玩書畫金石。金兵入侵,相繼渡淮南奔。不久,其夫病逝于南京。此后,李清照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只身漂泊于杭、越、臺州、金華一帶,晚年景況孤寂困苦。工詩能文,尤以詞名世。散文簡潔流暢,以《金石錄后序》有名。詩多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愛國熱情,風格豪邁遒勁。惜散失甚多,僅存斷句零篇。詞以南渡前后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多寫閨情,表現閑適生活,嫵媚風流,韻調悠美。《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均為這一時期膾炙人口的作品。后期多抒身世之感,寄寓家國之思,感情凄苦,低沉。《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為此期代表作。前首詞中連用七對疊字,自然準確,細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慘遭國破家難后孤寂無依的凄苦情狀,尤為歷代詞論家所嘆服。其詞善用白描手法描繪形象,能以常語入詞,在兩宋詞壇中獨樹一幟,被稱為“李易安體”。另有《詞論》一篇,對北宋詞家多有批評,強調音律,崇尚典雅,嚴格區分詩詞界限,反對“以詩為詞”,提出“詞別是一家”的獨到見解。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如夢令”,詞牌名。在詞牌之下,原有題目“酒興”。這首詞是李清照追憶自己少女生活的作品,寫的是與姐弟們一道,劃著游船游覽大明湖的生動情景。
【解讀】
全詞六句,詞意發展分三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我曾記得在那臨水的亭臺游玩,一直到時近傍晚,喝醉了酒哪里還記得回家的道路。〕
第一層,憶昔日出游溪亭,日暮沉醉的情景。“常記”,“曾經記得”,或“常常記得”之意,可見這是一首回憶之作,是反映詞人早期生活的。“溪亭”,溪邊之亭,即臨水的亭臺(一說,宋時名泉之一,靠近濟南城西北的大明湖),交代回憶之事發生的地點。“日暮”,敘寫回憶之事發生的時間,已近傍晚。那么,是何種有趣的樂事使得詞人“常記”呢?
“沈醉不知歸路”,“沈醉”同“沉醉”,大醉之意。詞人不寫白天的賞景,而從時近傍晚沉醉溪亭寫起,詩人出游到“溪亭”,游興甚濃,一日春游,直至“日暮”;詞人借游興飲酒,在“溪亭”,酒興甚高,以致“沈醉”,直到“日暮”。因為時已“日暮”,暮靄沉沉,夜色降臨,更因“沈醉”,醉意醺醺,才“不知歸路”。由于“沈醉不知歸路”,才引出了下文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的發生。一位少女,生活在封建禮教甚嚴的北宋時期,能夠像男子一樣,大膽出游,甚至沉醉晚歸,充分表現了她風雅的情懷,和敢于蔑視封建禮教的精神。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待到游興已盡,回舟已晚,游船誤入荷花蓮葉深處。〕
第二層,寫回舟不知歸路,引出藕花一片。“興盡”,待到游興盡了,酒興亦盡了,才想到“歸去”。“晚回舟”,“晚”字,交代了時間又一段推移,已比“日暮”更晚些了。怎樣歸去?“回舟”而歸,讀詩至此,讀者才得明白,原來詩人是乘舟而來,所以出游在“溪亭”,飲酒亦在“溪亭”,極為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藕花與水鳥。前后照應,絲絲相扣,天衣無縫。
因為“回舟”已晚,因為詞人“沈醉”而歸,醉意未消,才“誤入藕花深處”。“誤入”,以致到“深處”,方才覺察,足見“沈醉”的程度,表現出“沈醉”晚歸途中別有一番情趣。“藕花”,點明了這次出游正值盛夏時節。“誤入”一句,是上文發展的必然,又為下文作了鋪墊。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劃出去,劃出去,槳聲笑語驚起了一湖灘鷗鷺鳥,撲愣愣飛起。〕
第三層,寫舟出藕花叢,驚飛一灘鷗鷺。歸舟誤入藕花叢,怎樣渡出去?詞人巧用兩個疊句:“爭渡,爭渡”,朝這一方向,劃劃;朝那一方向,劃劃,要尋一條正確的出路。生動地描寫出了歸舟在“藕花深處”爭先外劃的情景。暗含著各舟間笑語互答。這樣,突出了“舟中人”的沉醉之態,與急迫之情。試想,倘若藕花叢雖大,但較稀疏,便能很快劃出;如果藕花雖密,但花叢較小,也不難劃出。這兩個疊句巧妙地表現了藕花叢既大,且密,令人可以想見歸舟誤入藕花叢的深度了。所以,這句詩既是對前句的補充,也是對前句的深化。在“爭渡”的歸舟上,載著詩人,載著“醉客”,但到此時,醉意稍解,想到酒醉“誤入”,便覺好笑,更覺有趣了,雖是“誤入”,但入了“佳境”,不由發出瑯瑯笑語。是“爭渡”的槳聲,是多情詞人的笑語,驚起了在湖灘上棲息的鷗鳥和鷺鷥。“驚起”一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鷗鷺因受“驚”而鳴叫的聲音,和因受“驚”而拍翅齊飛的形象。詞人不用“一群”,而用“一灘”修飾鷗鷺,更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原來寂靜的湖灘頓時活躍起來的情景,到處鷗鷺在“驚鳴”,到處鷗鷺在“驚飛”,繪聲繪形,可聞可見,更增情趣。可以想象,這時,詞人乘坐舟上,在這似詩如畫的境界中,滿載著詩情渡去,渡去……
【綜述】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通過女詞人春游沉醉晚歸、誤入荷叢、驚起鷗鷺等有趣情節的描寫,表現了她興盡醉歸的歡快心情和風雅情懷,表現了她勇于蔑視封建禮教的可貴精神。
全詞句句寫景,景物描寫形象,生動,逼真,富有生活情趣,讀后可聞,可見。詞中溪亭、歸舟、醉人、碧蓮、紅荷、銀鷗、白鷺等形象,構成了一幅充滿情趣的畫面,一幅色彩絢麗的“晚歸圖”,生動地表現了詞人愉悅的心情。
上一篇:曾幾《三衢道中》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