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黃州寒食詩帖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書法與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其代表作品有《治平帖》《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前赤壁賦》《與謝民師論文帖》《天際烏云詩》等。《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的代表作之一,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時代特色。
蘇軾的書法早年學王羲之、王獻之,其書“姿媚”,酒醉忘意之時,又呈現出“瘦勁”的特點;中年后學顏真卿、楊凝式,其書圓勁,而獨以意韻和氣骨取勝,最終形成自己揮灑縱橫、飄逸自然、天真爛漫,以“意造”和“性情”為旨歸的獨特風格。歷代對他的書法作品評價甚高。
蘇軾平生酷愛寫字,他把書法看成是“靜中自是一樂事”。在他屢遭貶謫的寂苦歲月中,書法也成了他“聊寓其心,忘憂晚歲”的一種精神調劑。
蘇軾早年便盛名于世,人們崇尚他的詩詞、書畫、文章,登門求之者絡繹不絕,他習慣于隨時揮灑,隨手贈人,不計工拙,淡然處之。
《黃州寒食詩帖》將人的心境、詩的意味、書的形式和諧統一起來,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詩中真情實感自然流露,行筆之間書卷之氣溢于行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通篇將他貶謫黃州后的抑郁失意之情,以及他的傷感、哀愁,傾瀉于筆端。黃庭堅看了此帖后拍案叫絕,他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后人稱蘇軾這幅作品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的書法久負盛名,有關他書法的趣聞軼事有很多。
宋朝的《侯鯖錄》里記錄了這么一則軼事:有一天黃庭堅跟蘇軾開玩笑說:“以前王羲之抄寫《道德經》跟道士換鵝,一時傳為佳話,他的書法作品因此被人稱作‘換鵝書’。最近你的字也被人拿去換東西了。韓宗儒這人是吃貨,每次拿到你的便條就到殿帥姚麟家換羊肉,以后你的書法作品可以稱為‘換羊書’了。”蘇軾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也不放在心上。后來有一回,蘇軾在翰林院處理公務,韓儒林寫了一封書簡,派人送給他,想得到蘇軾手寫的回信。蘇軾口頭回復了回信,可就是不動筆寫。被派來送信的人,站在庭下很著急,就不停地催促蘇軾,討要書面答復。蘇軾笑著告訴差役:“回去稟報你們老爺,今天不殺羊。”
從這件事情看,韓宗儒和蘇軾的關系一定不一般,應該屬于經常往來,還經常互開玩笑的那種朋友,否則他的差役也不敢對蘇軾“立庭下督索甚急”。對于韓宗儒的性格,蘇軾應該是很了解的,而且相處也應該是很融洽的,否則黃庭堅不敢貿然透露給他“書換羊”的秘密。正是因為朋友間相處和諧,蘇軾才笑著說:“今天不殺羊。”一句玩笑既讓自己不耽誤公事,同時還適時地揭開了秘密,不至于讓韓宗儒過分尷尬。
殿帥姚麟是宋朝名將,史載他:“沉毅持重,不少縱舍。”蘇東坡才名震朝野,姚麟雖屬名將,但一定與他不熟,否則以蘇東坡毫不吝惜自己作品的性格,他一定可以輕易得之的。姚麟屢次用羊肉換取蘇軾的字(還是信札),如此堅持不懈,說明他一定是酷愛書法,崇拜蘇軾至極。
蘇軾的《書黃泥板詞后》也記錄了一則趣事:在黃州時,某一天蘇軾喝得大醉,就即興作了《黃泥板詞》,醒后就找不到書稿了,他也沒放在心上。過了幾年,有一天晚上他和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在一起閑談,三個人在他家翻箱倒柜,無意中把失蹤多年的書稿找出來了,字跡已經有一半模糊看不清,推敲了詞意,才把詞補全。張耒對書稿愛不釋手,就抄了一遍,把抄本留給蘇軾,自己把原稿帶走了。第二天,蘇軾收到了好友王詵的信,王詵說自己到處花錢買他的書畫,剛剛又花了三匹縑帛換了蘇軾的兩張紙。他讓蘇軾有了新作一定要先送給他,不要再讓他多花錢。讀了王詵的一番抱怨話,蘇軾猜到一定是張耒拿著那本破殘書稿在他面前顯擺了。為了不厚此薄彼,蘇軾只好把《黃泥板詞》又抄了一遍送給王詵?????????????????????????????。
《書杜介求字》中說蘇軾的好友杜介曾拿著上好的紙張請蘇軾題字,要求字不要寫大了,否則一張紙寫不了幾個字,他要求字“多”。對此,蘇軾開玩笑說:“若是嚴子陵看見這光景,一定會說我這是賣菜。”
這幾個故事,除了說明蘇軾的書法在當時廣為人們喜愛之外,也還說明了蘇軾性情灑脫不羈,與朋友真誠相處,是個非常率真可愛又俏皮詼諧的文人。
蘇軾除了率真可愛之外,還很寬容體貼。據宋人周煇筆記《清波別志》記載,有一次蘇軾審理一樁涉嫌欺詐的案件。嫌疑犯是一位穿著寒酸的年近六旬的老翁。稅務官們查獲他身上背的兩個大包裹上赫然寫著:“翰林學士知制誥蘇某封寄京師蘇侍郎收。”意思是蘇軾寫給京城的弟弟蘇轍的。稅務官報告說,這兩個包裹里裝的全是上好的麻紗,并且沿途盜用蘇軾之名偷稅,意圖帶到京城販賣牟利。
當老翁知道堂上主審官就是蘇軾本人時,大吃一驚,無奈之下,他只好道出了實情。原來老者是福建的鄉貢舉人,準備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因為沒有盤纏,親戚朋友就籌錢買了當地的特產建陽紗,讓他變賣用作盤纏。按照當時的官府規定,他一路上要交稅,這樣一來,到京城后他就所剩無幾了。無奈之下,他就盜用蘇軾的名義偷稅。
面對這樣一個老者,蘇軾內心很是同情,他揭去包裹上的舊封,鄭重提筆在包裹上寫上:“龍圖閣學士鈐轄浙西路兵馬知杭州府蘇某封寄京師竹竿巷蘇學士。”接著他笑著對老者說:“前輩,請放心,這回是蘇知府送交蘇學士的包裹了,即便是帶到皇帝面前也沒有關系了。”
第二年這個老者果然中了皇榜,他寫信給蘇軾表示感謝,蘇軾對這件奇遇也甚是高興。后來這位老者路過杭州時,還在蘇軾家中小住了數日。
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情,一個知府網開一面放走了其情可憫的偷稅者,成就了一個新科進士。這種精神一如當年的歐陽修寬容蘇軾編造典故一樣,充滿了人文,充滿了對人才的憐惜。雖然說法不容情,情不能大于法,但是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情可以將事做得合乎法規。而蘇軾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情合乎法規的人,他讓人倍感人情的溫暖,而不是刻板的偽道學,這也許就是蘇軾廣為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茶:從來佳茗似佳人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黃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