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東坡禪喜集》卷八,現代佛學大系第四十八冊頁一○六
【白話新唱】
從橫的觀點看去是山嶺
從側的觀點看去是山峰
從遠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看去就有不同風貌
沒有人能看見全貌
大家都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唯一真實
唉!
為什么不能認識廬山真面目呢?
正因為身在此山中吧!
【分析與鑒賞】
這首詩名氣很大,也常常被引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被用來比喻一件事情由不同觀點看就有不同的見解?!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被用來比喻人在局中,不易看清事情真相。
現在讓我們超越一般人的俗解,更深入認識蘇東坡的原意。
廬山,象征參禪人夢寐以求的佛性、般若、涅槃、解脫、真理。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觀點來認識佛性,就出現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形。所以同樣是佛法,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同中有異(著眼點不同),異中有同(畢竟是探索同一對象)。
甚至我們可以說,不同的宗教哲學其實也只是各各以不同的觀點來認識真理。求其異者,不難發現各大宗教有明顯差異:可是求其同者,也不難發現各大宗教有互通之處。
更進一步說,宗教不過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其余政治、經濟、社會、藝術等等,莫不是真理的一隅,搞宗教的人也毋須以為自己高人一等,覺得宗教最超越,這是我執作祟的自我膨脹。
人們如果保持清醒,應當常懷謙遜的心情,放棄“我所知所見是唯一真實”的迷思,才能擴展視野的廣度。
可是為何蘇東坡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才顯露蘇東坡的見地。
翻成白話就是說:你之所以看不見真理,只因為真理就在你身邊,靠得好近好近,近得教你看不見。
有點兒像魚兒活在水中,卻看不見水;人活在空氣里,卻看不見空氣。
在這詩前兩句,好像把佛性、真理當作一個客體來看待;后兩句則指出了佛性、真理并不是客體,我們就身在其中。如果一直維持主客分離的思維運作模式,就永遠只能“遠近高低各不同”了!
真理從來不曾遠離人,人卻常常自己遠離了真理。
上一篇:憨山德清《雪里梅花初放》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石屋清珙《黃葉任從流水去》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