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蹕霸州
霸山重鎮奠神京,鸞輅春游淑景明。
萬派銀濤沖古岸,四圍玉甃護嚴城。
花承暖日迎來騎,柳帶新膏綰去旌。
八砦雄圖今更固,行隨賞樂勝蓬瀛。
【注釋】
扈蹕: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蹕,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霸州:今屬河北。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五至十九日康熙帝行獵霸州,性德隨侍。
鸞輅:亦作“鸞路”,天子車駕。萬派:此處泛指萬流。甃:井壁。此處形容城壁如井壁般堅固。綰:盤繞,系結。砦:寨。此處泛指八方外藩。
【評析】
納蘭性德既是帶刀侍衛,隨時要保障皇帝的安全,又是文學侍從,必須隨時應對康熙的其他召喚。例如,康熙曾經命令性德賦《乾清門》應制詩,翻譯康熙御制《松賦》等等。其工作是“日侍上所,所巡幸無近遠必從,從久不懈益謹。上馬馳獵,拓弓作霹靂聲,無不中。或據鞍占詩,應詔立就”。“上有指揮,未嘗不在側,無幾微毫發過”。意思是說:納蘭性德自從當上侍衛之后,皇帝出巡不論遠近,必定指定要他隨從,而他從不懈怠,工作十分謹慎小心。他上馬打獵的時候,拉開弓箭,百發百中;有時候接到皇上的旨意,馬上要應制作詩,他騎在馬上不假思索,即刻就能完成,其詩作亦常標明“應制”、“恭紀”、“扈駕”等字樣。皇上任何時候有任何指令,性德都能在第一時間辦好,從不離皇帝左右,也從沒出過任何差錯。此詩即為應制詩。詩人隨康熙行獵霸州,寫下了《扈蹕霸州》、《雄縣觀魚》等詩。此詩首四句以霸州重要的地理位置為落筆點,“萬派”、“四圍”二詞突出霸州的壯觀氣勢,亦凸顯京城防守之嚴密。繼以“花承暖日迎來騎,柳帶新膏綰去旌”兩句,描繪出一幅安樂昌盛的天子巡游圖。但是詩人并未將筆觸僅僅停留在賞玩山水的興致上,末二句筆調一轉,寫出了他對國家的美好祝愿:他希望八方安定,國家穩固。在性德作此詩前不久,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繼投降,歷時四年之久的三藩叛亂正朝著有利于清廷的方向發展,形勢令人振奮。性德此詩所傳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喜不自禁的豪邁之情。此外,七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性德在詩歌對仗、意象、聲律、辭藻諸方面都相當用心,二、三聯對仗工整,通過“沖”、“護”、“迎”、“綰”四處煉字,有力擴大了對仗句的句意容量,將霸州的地勢險要、出行的盛大場景蘊含其中。而“鸞輅”、“銀濤”、“玉甃”、“旌”等特定意象的使用,使得整首詩披上一層錯金鏤彩的皇室富貴之氣,符合應制詩“典麗富艷”的語言要求。尤其是尾聯中“更”字的運用,顯示出詩人昂揚振奮的精神風貌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安定的美好祝愿。
上一篇:茶陵郁山主《我有神珠一顆》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大梅法常《摧殘枯木倚寒林》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