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二十首其四)
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勢浸淫。
蜀龍吳虎真無愧,誰解公休事魏心。
【注釋】
諸葛:三國時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及其族弟諸葛誕。浸淫:形容漸積漸深,由小及大。蜀龍:諸葛亮事蜀。吳虎:諸葛瑾事吳。公休:諸葛誕字公休。諸葛誕本事魏,后司馬氏篡位,諸葛誕不肯依附司馬氏,遂降吳,后以逆亂為罪名被司馬氏殺害。《世說新語》分別以蜀龍、吳虎、魏狗評價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三人。事魏心:忠于魏國之心。
【評析】
此為詠史詩。性德作此詩意圖為背負罵名的諸葛誕辯解,短短四句詩卻寫出三個諸葛: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獲“蜀龍”之譽;諸葛瑾“德度規檢,見器當世”,得“吳虎”之名;獨獨諸葛誕被稱為“魏狗”,詩人不由得為其鳴冤抱不平,諸葛誕最后降吳實乃與司馬氏決裂而一心忠于魏的表現。末句“誰解”二字,噴薄出詩人的憤慨之情,是為對諸葛誕寄予深切同情之語。可見,詩中“蜀龍”、“吳虎”其實都是為了襯托諸葛誕:同為忠心卻遭不公平對待,歷史何等不公!性德作詩尤其注重“立意”,例如他認為詠史詩不應只是單純記史,或空發議論,而是必須有感而發,寄托作者自己的真實情意,使詩作具備以古鑒今的現實意義;在確定立意之后,性德又主張詠史懷古詩要做到主題思想集中,不能因為吊古傷今之際因情緒復雜而溢出立意之本。性德此詩詠史應是實踐了他的詩歌理論:為諸葛誕申冤,為歷史的偏見翻案,從慷慨的情緒中凸顯出詩人自己的價值觀和歷史態度。
上一篇:了庵清欲《同看孤云自在飛》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真如慕喆《大冶洪爐》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