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①(其三)
名句: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導讀】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曾寫了五首《放言》詩贈給他。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赴任途中,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
【原詩】
贈君一法決狐疑②,不用鉆龜與祝蓍③。
試玉要燒三日滿④,辨材須待七年期⑤。
周公恐懼流言日⑥,王莽謙恭未篡時⑦。
向使當初身便死⑧,一生真偽復誰知?
【注釋】
①放言:不受拘束地說話,放:放肆,放開。②狐疑:猶豫不決。③鉆龜:古代占卜時,在龜殼上鉆灼,以裂痕定吉兇。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工具,蓍即蓍草,古人用它的莖占卜。④試玉要燒三日滿:作者原注,“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俶真》:“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⑤辨材須待七年期: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記·司馬相如傳》的“正義”說“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⑥周公:名姬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成王年幼為王,周公攝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國”,說周公要害成王并取而代之。周公恐懼,就避于東。后來成王發現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來,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亂。⑦王莽:字巨群,漢元帝皇后侄,他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為了收攬人心,常表現得謙恭退讓,后終于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未篡:還未篡位。“未篡”一作“下士”。⑧向使:如果。
【譯詩】
送你個辦法讓你判斷不再猶豫,
不必去使用鉆龜與蓍草來鑒別。
區分玉的真假要燒三天的時間,
辨識好的木材也要七年的限期。
當年周公避江東是因流言恐懼,
王莽在篡漢前也裝得非常謙虛。
如果他們在當時就早早地死去,
那么一生的真偽又有誰能分清?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是辨偽。詩一開頭“贈君一法決狐疑”,是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接著“不用鉆龜與祝蓍”一句,先說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卻又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頷聯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從自然景物入手去說明,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后頸聯轉入到歷史人物,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尾聯順著頸聯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還沒有顯現時便死去,他們的德行真偽就無人知曉。本詩告誡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早下結論,否則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上一篇: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