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二十首其二)
一死難酬國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英雄定有全身策,狙擊君看博浪椎。
【注釋】
漆身吞炭: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春秋時期晉國人豫讓忠心于其主智伯,智伯為韓、趙所滅,豫讓欲為其報仇,行刺趙襄子未遂。后豫讓漆身,滅須去眉,扮成乞丐,吞炭成啞巴再度行刺又遭失敗,遂自殺。狙擊君看博浪椎:用張良故事。秦始皇東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時,張良命大力士以百二十斤鐵椎擊打秦始皇車駕欲為韓國報仇,未中,遁去。張良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韜光養晦。秦末農民起義時,張良投奔劉邦,為漢開國功臣,封留侯,但張良并未貪圖富貴,而是功成身退。狙擊:暗中埋伏,伺機襲擊。
【評析】
此為詠史詩,所詠對象為豫讓與張良。豫讓與張良都有行刺報仇的經歷,但豫讓雖然不惜“漆身吞炭”來報知遇之恩,堪稱忠義,卻有勇無謀,終遭失敗。張良狙擊秦始皇不成,全身而退,而后韜光養晦,伺機再起,開創了一番新天地,卻又在到達榮耀巔峰的時候急流勇退,這才是英雄本色。古代詩人常詠史明志,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兩位歷史人物的比較,表明了他心目中的英雄觀:真正的英雄應該是像張良那樣既敢于給予敵人迎頭痛擊,又具有能保全自身的智慧。有勇有謀,千古流芳,方可謂之真英雄,這也是詩人對英雄提出的新定義。
上一篇:石屋清珙《半窗松影半窗月》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龜山正原《唯有虛空獨湛然》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