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寫《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是我國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曾被當時人稱為“文章李益”,他每寫成一首詩,教場的樂工就以重金求取,作為歌詞譜成曲演唱。唐德宗建中元年,李益進入朔方節度使崔寧的幕府,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
詩人曾隨崔寧在北方巡行,到過許多地方,有機會對邊塞生活進行深入了解,理解長期駐守邊塞的士兵的心理。
有一次,詩人巡行到受降城,在一天夜里登上受降城。月光下的邊塞,蒼蒼茫茫,一片彌漫,分不清是沙是雪,是月是霜,突然不知從哪里傳來了陣陣幽怨的蘆笛聲,打破了黑夜的沉寂。
原來是那些久久戍邊的戰士們,用蘆笛來傾訴對故鄉的思念。令人深有感觸,回到客舍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詩: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一經寫出,就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當時就將此詩譜入弦管,天下傳唱,還按詩的意境繪成畫。明代王世貞說:“絕句李益為勝,回樂烽一章,何必王龍標(昌齡)、李供奉(白)?”
明代胡應麟把它譽為中唐絕句之“冠”;清代沈德潛稱它為“絕唱”。前人對此詩的評價之高,可想而知。
這是一首征人思鄉詩。詩中的兩句名句,突出征人一直沉浸在思鄉的感情激流中,寫出其思鄉之深、之多、之烈。詩人十分準確地把握征人的心理,描寫盡情細致入微,景、聲、情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
聲能傾瀉征人的內心情感,情則顯得無比深沉而強烈。意象單純鮮明,意蘊深厚繁富。意境高遠,風格自然,語言精練,音節響亮,含蓄蘊藉,確是唐代邊塞詩的絕唱。
上一篇:李白醉后吟誦《將進酒》
下一篇:李紳同情農民作《憫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