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
—最肯忘卻古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王維后來果真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詩人??。他像是雨后優雅的清風,為我黯淡的生活撩開了一扇明亮的窗子,我又一次隱約看見了彩虹的影子。”
這是《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王維深談的那一晚,她內心的獨白。
《大明宮詞》的影響力太大,以至于很多人堅定地認為,王維和太平公主之間有過一段曖昧的感情。
依稀記得劇中這樣的畫面:
王維和太平公主的初見,在公主府。太平公主喜好風雅,她的府上聚集了一批文人雅士,王維便是其中之一。
太平公主問王維對什么感興趣。
王維回答說:“我對風,對雨,對人的心情,對月亮的形狀更感興趣。至于政治……它太高深了,又不潔凈,我不感興趣。可是其他的,都讓我興趣盎然。”
太平公主問王維喜不喜歡長安。
王維回答說:“喜歡,長安城遍地是英雄,到處是一種霸氣,這對我們寫詩的人來說,是一種無窮的樂趣。可我不喜歡他,他的霸氣太重,就缺少一種真情,一種質樸純真的感情。”
他還為太平公主念了他寫的《少年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他說,這是他初來長安時寫的。
大概,這就是王維對長安的第一印象。美酒少年,長安游俠,君子之交,駿馬高樓……誠然,盛世的大唐,也唯有此般畫面才能夠配得上。她像王維所說的那樣,繁華、坦蕩,同時有著太過沉重的霸氣。
那一夜看似輕松的閑聊之后,王維不告而別。等到他們重逢,已然過去了二十年之久。彼時的太平公主再也不是當初明眸皓齒的佳人,她心事太重,擔子也太重,她的鬢邊有了明顯的斑白。而王維看她的眼神一如當年,仿佛她還是他崇拜的那個美麗的、勇敢的,摯誠熱烈地追求愛情的帝國公主。
王維問太平,是否還記得他當年為她寫的那首詩。
太平公主款款念道: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然后,王維告訴她,他當初不告而別的真正原因—怯懦。
他說:“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再滯留一天,我就會陷入愛情。您知道,那對我甚至意味著痛苦。我只能書寫愛情,在幻想中塑造完美。因為,我缺乏應付現實最基本的技巧和勇氣。公主,這是只有幻想才可能絕對美好。這就是我為什么選擇浪跡天涯作為生活的形式。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幻想。”
顯然,王維隱藏在話中的意思是,他愛上了她,他害怕泥足深陷,唯有離開。
當所有人都為這段無緣而起、無疾而終的感情嘆息時,歷史無情地將這唯美的畫面撕成碎片:這不過是后人為了戲劇效果而杜撰的曖昧情節,歷史上的王維和太平公主,毫無瓜葛!
太平公主約生于公元665年,卒于公元713年,王維約生于公元701年。也就是說,太平公主比王維大了三十多歲,太平公主去世的時候,王維不過是十二歲的懵懂少年,何來情愛之說?
因而,王維的千古名作《相思》絕對不可能是寫給太平公主的。
紅豆,相思豆—“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紅豆象征著濃烈而純真的愛情,所以人們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寫紅豆就是寫相思,寫愛情。其實不盡然如是。
《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眷戀友人之作,愿君多采擷,意為“勿忘故人”!
李龜年其人,唐玄宗時期著名樂師,兄弟三人對音樂均有著極高的天賦。自古詩曲誦文雅,李龜年的朋友之中,不乏文人,也有不少詩人為他寫過詩。最著名的,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因“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句絕妙,杜甫這首詩傳唱甚遠。王維的《相思》雖膾炙人口,但一般都被誤認為是歌頌愛情的詩,所以很少有人把它和李龜年聯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李端也有寫過一首《贈李龜年》:
青春事漢主,白首入秦城。
遍識才人字,多知舊曲名。
風流隨故事,語笑合新聲??。
獨有垂楊樹,偏傷日暮情。
既然《相思》與太平公主無關,許多渴望大唐才子和帝國公主之間能萌發一段情緣的人若清楚地了解了這段歷史,想必要失望了。
然,王維雖然和太平公主不可能有所交集,但他的的確確和另一位大唐公主有過一段朦朧的感情。她就是唐睿宗的女兒,唐玄宗同父同母的親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的名字很好聽,她叫李持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這句話出自《老子》,意思是一件事若是已經圓滿,就要隱藏收斂。
或許玉真公主正是因為明白她這一名字的深刻含義,所以她選擇離開那座天下人皆向往實際上卻冷漠至極的黃金牢籠。在她還是年輕少女的時候,她就提出了出家的愿望,當了女道士。唐玄宗為了讓妹妹清修,特意為她修建了玉真觀。很多年后,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的李季蘭也在這里出家當女道士。
玉真公主有著灰暗的童年,而造成她童年陰影的正是她的親祖母武則天。在她還是兩三歲幼童的時候,生母德妃就被武則天毒死并且拋尸荒野,極其殘忍。她不僅要忍受失去母親的痛苦,還要戰戰兢兢地面對祖母的狠毒無情。
此后,唐王朝開始了最錯綜復雜的政權更替,無數人成了權力斗爭下的孤魂野鬼。皇宮歷來如此,她有天底下最可怕也最無情的家庭,父不父,母不母,父子相爭,兄弟反目,血親互謀……大明宮的陰影,自始至終都籠罩在玉真公主身上。
也正是這樣的身世,造就了她冷清謹慎的個性,她不是任性刁蠻的嬌貴千金,更不是高高在上的金枝玉葉,她甚至從來沒有享受過萬千寵愛,身為公主的她命薄如柳,隨風搖曳。刮翻她生活的那陣風,不僅僅是祖母武則天,更是皇族自古就有的鉤心斗角和利欲熏心。
王維與玉真公主的相識,源自他的琵琶名曲《郁輪袍》。
那一年,王維二十一歲,李持盈卻已三十,他們的邂逅距圓滿的愛情故事,差了近十年之久。
岐王宅里,白衣飄飄的少年王維彈奏了一曲《郁輪袍》,絕代風華,驚才絕艷,深深撩動了玉真公主的心,她對眼前這位少年的才華感到又詫異又驚艷。
一曲清歌動京城,王維自此名揚天下。毋庸多說,王維成名的背后,玉真公主必然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玉真公主惜王維之才,但又礙于年齡差距和道姑身份,不能堂而皇之地對王維表示什么。她不像高陽公主,一愛上辯機和尚就不顧一切,那樣的愛太過熱烈,卻又是飲鴆止渴,一經綻放,便已凋零。
《大明宮詞》對王維形象的刻畫太過精準,他就是那樣天性清凈的一個人,他身上有種與生俱來的平靜,亦有種難以言說的吸引力。他就像深夜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明知鏡花水月,美得不真切,卻又忍不住讓人想去觸碰。
然,水中撈月,終究是夢一場。
若說玉真公主對王維是欣賞加仰慕再加男女間正常的曖昧情愫,那么王維對她的感情,絕對稱不上是愛情,那或許是同類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或是對知遇之恩的感激。
他一貫是冷靜淡然的,就像是清幽的蓮花,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也無法褻玩;他是無瑕的白玉,溫柔平靜,溫潤儒雅,卻又不屬于任何人。他能做到“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卻做不到去愛一個與自己根本無法產生愛情的人。更何況,這個人是大唐高貴的公主,是他的恩人,是不可褻瀆的存在。
之于玉真公主,王維不像李白那樣,專門為她寫過詩。他留有的和玉真公主相關的筆墨,除卻如今已經失傳的曲譜《郁輪袍》,就是這首《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
碧落風煙外,瑤臺道路賒。
如何連帝苑,別自有仙家。
此地回鸞駕,緣溪轉翠華。
洞中開日月,窗里發云霞。
庭養沖天鶴,溪流上漢槎。
種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靜泉逾響,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大道今無外,長生詎有涯。
還瞻九霄上,來往五云車。
他贊嘆玉真公主的山莊如仙境一般,他暗稱玉真公主不似凡人,像世外的仙女。若其他人這般贊美玉真公主,或許是奉承,但這既是出自王維筆下,他應該是真正從內心感激玉真公主的吧。
年少時期,意氣風發,他也曾遇到過愛情,只是這樣的愛情來得太過匆匆,去得太過突然,還沒來得及享受那份擁有,就已永遠失去。
真情不在,真情不再。既然情之一字那么難以參透,那不如放下,從此不戀。
倉央嘉措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如果說真的有人能得此法,王維應該是其中之一吧??。
多少年前,他邂逅愛情,擁有愛情,失去愛情;多少年后,他懷念愛情,堅守愛情,摒棄愛情。直到覽盡世間所有,他終是超脫世俗,選擇了始終虔誠以待的歲月。
上一篇:薛濤《牡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詠懷古跡·王昭君》懷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