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清平樂·蔣桂戰爭》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二九年秋)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題解】
“清平樂”為借用漢樂府“清樂”、“平樂”二名而創制的詞牌。傳說李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為本詞牌之由來,備一說而已。雙調,46字。上闋四句、四仄韻,下闋四句、三平韻。又名“清平樂令”、“憶蘿月”、“醉東風”。
詞題“蔣桂戰爭”,指新軍閥蔣系與桂系1929年3月爭奪兩湖之戰。1929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三全大會”,加強了蔣介石的統治,但新軍閥割據局面未變。蔣系第一集團軍占蘇、浙、皖、贛、閩五省,兵力20余萬;馮系第二集團軍占魯、豫、陜、甘四省,兵力約15萬;桂系第四集團軍李宗仁部在兩湖,兵力10萬,白崇禧部占平、津、冀東,兵力10萬,李濟深部駐兩廣,兵力10萬。桂系總兵力超過30萬,讓蔣介石不放心。
蔣介石先是拆散粵、桂聯盟,繼用巨款收買桂系軍人倒戈,3月30日,蔣親赴九江指揮嫡系,兵分三路,進攻武漢。桂系大敗,余部退回廣西。
蔣桂戰爭后,馮系亦反蔣,兵敗;馮、閻聯手再反蔣,因閻錫山背叛,旋敗。軍閥內戰,民不聊生。但在客觀上,又減輕了對中共革命根據地的壓力。1929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毛澤東率紅四軍攻克贛南數縣,并建立了三個縣級政權。5月23日奇襲閩西龍巖,25日攻占永定,9月攻占上杭。贛閩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
【注釋】
[一枕黃粱]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言盧生于邯鄲旅舍受道者一枕,睡夢中歷盡繁華,及醒,旅舍主人炊黃粱尚未熟。
[汀江]又名白石溪,發源于福建寧化縣,經長汀、上杭,南入粵東韓江,由潮州入海。
[龍巖、上杭]縣名,皆在閩西南。
[金甌]原喻國家疆土完固。語出梁武帝蕭衍:“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見《南史·朱異傳》及《梁書·侯景傳》。
【品評】
詞上下兩闋,內容各有側重。上闋,批判軍閥混戰;下闋,展示革命根據地在擴大形勢。自然又形成敵與我、反與正的強烈對比。
“風云”二句,起勢突兀。用“風云”喻戰亂,極恰當,此謂“天有不測風云”也!加一“重”字,謂非一次乃一而再,再而三之意。此戰前,國民黨各路新軍閥因要對張作霖斗爭,故表面上同一戰壕。張氏一部退回東北,蔣桂馮閻四派自然你爭我奪,各不相讓。“重開戰”主要指國民黨新軍閥相互之戰??。“灑向”二句,重在批判,重在諷刺。戰亂,是禍國殃民的,也會搬起石頭砸腳,一夢黃粱。
下闋,詩人在“動勢”上著墨,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急速轉換的戰斗畫面與土地革命畫面。這歸功于詩人的善用動詞。“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分”田“分”地。有軍隊的奔襲和攻堅,也有老百姓的歡迎和分田。詩句跳躍,正與“星火燎原”之勢相應。含義深長的是,詩人將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這兩大任務同句、同等標舉,既反映了客觀事實,又反映了主觀理性。“分田”句,全用俗言村語,生動活潑,喜于言表,是融寫景與抒情一體之佳句。
在結構上,上下闋一寫遠方敵人事,一寫眼前自己事,故而用筆有“略”(概述)與“詳”(詳述)之異。加上一用仄韻,一用平韻,這又與批判與頌揚的內容相一致。誦此詞,方知何謂褒貶得當,何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上一篇:毛澤東《采桑子·重陽》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