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文
[定義] 為了避免字面上單調重復,有意變換字面,表達相同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從講究遣詞造句要有變化、避免重復角度來說,又稱變化、變用。
[例釋] 變文就表達作用看,可分為3類。
(1)避復。為避免上下文字面重復,有意使用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又稱換詞、擇語、同義反復。避復使行文富于變化,顯示語言的錯綜美。有人把避復歸入“錯綜”,也有人把避復獨立出來為一種辭格。
例1:我們以我們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例2:熊慶來慧眼認羅庚,華羅庚睿目識景潤。(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例1的“驕傲”與“自豪”是詞義系統里穩定的一對同義詞,“祖國”與“國度”是一對為表達思想感情而采用的臨時同義詞,兩組穩定同義詞和臨時同義詞前后配合,強化了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例2“慧眼”和“睿目”同義反復,而形式迥異;“認”與“識”形式上錯綜合用,意義上相同相似,共同表達了“伯樂識人才”的意思。以上兩例文筆活潑,富有變化,獲得突出強調又錯落有致的修辭效果。
(2)表異。有意調配排用詞語,既避免上下文所用的詞語重復,又使排用的詞語在上下文搭配運用中顯示細微的差別。
例3:他們炮制“天才論”,捏造文藝、教育等各條戰線的“黑線專政”論,偽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變成走資派的“規律”,胡謅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的經濟基礎”的謬論,虛構儒法斗爭繼續到現在的無稽之談,等等。(《光明日報》評論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例3“炮制”、“捏造”、“偽造”、“胡謅”、“虛構”幾個動詞意思相似,排用在句中,避免上下文詞面上的重復單調,還注意到搭配習慣上的細微差別。既使得含義相似,又不可隨處互易,遣詞造句頗見功底。
(3)添色。描述事物時,注意變換使用表示色彩的詞語,起到烘托氣氛、增添色彩義的作用。
例4: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例4本無顏色的“悲涼”,用“濃黑”來修飾,作者這樣著色描繪,揭露了制造悲劇的這個“非人間”的罪行,表達對死難者的敬意和作者苦痛哀傷之深,字字千鈞,撼人心扉。
[辨析1] 變文與避復。避復范圍小,不少修辭著作把避復歸入變文,作為變文的一種類型。也有的修辭著作把避復獨立出來,作為一個辭格。
[辨析2] 變文與避實。變文的添色與避實中避寫實象,在換用表示色彩詞語方面有重合之處,如:“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杜牧《阿房宮賦》)此處不用實像“烏”,改用“綠”來修飾,一般稱之為避實。由于避實同變文的添色相類同,有的修辭專著把避實合并于變文。
[辨析3] 變文與變語。都為避免語言重復呆笨,有意地變換字面,使之有變化。區別是;
變文除跟變語有重合部分外,還有一個獨特的類型,就是“添色”,如例4。
[辨析4] 變文與錯綜。兩者都有為了避免語言文字的呆板、單調,使上下文有所變化的作用。區別是:
變文強調詞語同義或近義而字面(或詞面)上不同;錯綜講究語序的交錯變化、句子的整散長短和句型的互換更替。兩者側重點不同。但是,變文在避免字面上的重復而作的變化,即“避復”上,的確與“錯綜”中講究字面錯綜,有重合之處。這些現象使得某些修辭專著要么取消變文,要么取消錯綜,要么把變文中的避復歸入錯綜。
[辨析5] 變文與故復。兩者都采用不同的詞語、句子,以便取得表達上既突出重點、強化感情,又使語句富有變化的作用。區別是:
變文是為了避免字面上單調重復,有意變換詞語,表達的還是相同或相近意思,但在上下文中所變換的詞語,是不可省略的;故復是為了突出語意而連用同一意思但詞面不同的詞語,這些詞語可以省去部分不用,且不影響意思,只不過語勢的強弱有所不同罷了。如:“老鄉們,全新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今天,此刻、腳下,開始了!”(林斤瀾《春雷》)例中“今天,此刻、腳下”可以省去兩項,并不影響全句意思。
[辨析6] 變文與互文。兩者都講究上下文相互有變。區別是:
變文的上下文的意思是相等的;互文的上下文的意思是相加的。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這里的意思是相加,即將軍和壯士經歷百戰,死的死了,沒死的榮歸。
[辨析7] 變文與同義。都有為了避免字面上單調重復,講究遣詞要有變化的一面,因此,兩者有重合之處。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處理意見:一是把上面“同義詞語”部分歸入變文中的避復;一是把變文的相關內容并入同義,作為同義的一種類型。
[辨析8] 變文與同字。兩者都講究在上下文里“同中有異”,即表達上重點突出又顯示細微差別。區別是:
變文要求的“同”指詞語義內容相同或相近,“異”指上下文里字面或詞面不同;同字更關注形式,即放置于一組(一般三個以上)相鄰的字、詞、語或句子在開頭、中間或結尾要相同,詞語義不一定要相同或相近。
[辨析9] 變文與移就。變文中的添色與移就都是將描繪甲事物的色彩詞語用在描繪乙事物上,因此,兩者有重合之處。但兩者的范圍大部分不同,可分屬兩個辭格。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變焦」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