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鏞 【本書體例】
【原文】:
天保定爾(1),亦孔之固(2)。俾爾單厚(3),何福不除(4)?俾爾多益,以莫不庶(5)。
天保定爾,俾爾戩榖(6)。罄無不宜(7),受天百祿。降爾遐福(8),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9)。如山如阜(10),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11)。是用孝享(12)。禴祠烝嘗(13),于公先王(14)。君曰卜爾(15),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16),詒爾多福(17)。民之質矣(18),日用飲食。群黎百姓(19),遍為爾德(20)。
如月之恒(21),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22)。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23)。
【鑒賞】:
《天保》是一首安邦治國的樂歌,頌揚神靈、恩賜保佑是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我國遠自唐堯虞舜,近至清末民初,歷代統治者總是把神靈抬到最高位置上,借以神的力量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其實這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思想。西周時期,“君權神授”、“神權至上”的思想更為嚴重。周人認為,要鞏固政權,就必須把頌揚神靈當作安邦治國的頭等大事。這首詩就是通過對神靈的頌揚、對祖宗的祈禱、對國君的贊頌,實現上天恩賜祿、祖宗輔佐政權、國君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周人強烈的神權主義思想觀念。
全詩六章,章六句。根據詩的內容和結構,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賞析此詩。
一是敬頌神靈,祈求天下太平。詩的開頭先以“天保定爾”一句起首,開宗明義地指出,只要神靈保佑,天下就能太平。并由此總起,聯其一、二、三章,為詩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寫眾臣頌揚神靈。周人深知,要江山永固,必求神靈保佑。因此,在他們看來,頌揚神靈是天經地義,只要對上天頂禮膜拜,神就會恩降宏福。“亦孔之固”,王權牢固,國家興旺,這是福之一;“俾爾單厚”,物產充足,百姓富裕,這是福之二;接著以反問的“何福不除?”來強化神靈的威力,表達了周人頌物蒼天的強烈愿望。不僅如此,“俾爾多益”,你的財力會不斷充足,國家會逐漸強大,這是福之三。總其三者,詩人以“以莫不庶”的雙重否定句,進一步肯定了神的威力,指出頌物神靈的重要原因。第二章寫神靈恩賜福祿。由于對神靈崇拜頌揚,蒼天必張福于天下。“罄無不宜,受天百祿”兩句,說明神靈恩將福報,普天之下享不完的榮華,受不盡的富貴。“降爾遐福,維日不足”兩句,又從時間和空間上指明神恩浩大,福分無窮。第三章寫國君的恩德崇高。周人堅持“神權至上”的信條。他們認為,由于神靈的保佑,國君的“恩德”與“宏福”是一致的。恩德崇高,宏福必然接踵而來,而福分巨大,恩德也高聳如山。詩的開頭先用“以莫不興”的雙重否定的,肯定國君的宏福,提出百事興旺,萬事如意的美好愿望。接著連用“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的比喻,把天祚宏福比成高山峻嶺,喻為江河巨流而源源不斷。這里顯然是以福頌德,指出神威之大、國君崇高而一尊的道理。上述三章,皆為頌揚之詞,并不等于現實之物,僅僅是對蒼天的寄托,對國君的祝愿而已,借以表達“君權神授”的思想信念。
二是祈禱列祖列宗輔佐國君,授福于民。詩的四、五兩章為全詩的第二部分。周人認為,列祖列宗是授命于神的,為神的化身。《詩經·文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真實的反映。第四章先寫對先祖的虔誠之心和敬獻之情。“吉蠲為饎,是用孝享”,選擇良辰,盡用美酒,敬獻上天,供祭先祖,以求輔佐。一個“孝”字,既表明他們的無限忠誠,又反映了祭神拜祖的強烈愿望。為了朝政興旺,國家繁榮他們“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對列祖列宗要一年四季供奉祭品,常年不斷,可見敬頌之情多么真誠深切。古代祭禮時,借活人扮演成神像,并代神靈說話。“君曰卜爾,萬壽無疆”,這里的“君”就是指扮成神像的活人。他說,祖宗的靈魂已經降臨,并先賜當朝國君萬壽無疆。這里顯然是借“君”之口,提高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有先祖的輔政,江山定可永固不變。詩的第五章寫祖宗輔佐國君,授福于民。由于對祖宗竭盡誠意,敬獻忠心,所以宏福必然降臨于普天之下。百姓之中,民之享用,國之安寧。開頭兩句“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極言祖先賜于的宏福大運。接著以“民之質矣,日用飲食”,寫質樸厚道的百姓,飲食充足,日用俱全,所以庶民百姓對國君不勝感恩戴德。“群黎百姓,遍為爾德”,表達了這種感激之情。不過在階級社會里,統治者對廣大人民是不會有什么“恩德”可言的,他們的所謂“恩德”,僅僅是堂而皇之的騙術,是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三是對國君的頌揚與祝愿。在周代統治階級的心目中,雖然“畏天之危”(《詩經·我將》)、“敬天之怒”(《詩經·板》),但是強調神權,是為了強調神權,是為了強化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君就是至高無上的代表,所以第六章在敬蒼天、拜祖宗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地頌揚君權神圣威嚴。開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四句,采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頌揚國君好比一輪新月,將日日豐盈;又宛如旭日,將從東方冉冉升起;又同南山,千年百歲,永不崩殂。可見國君居位之高,神器之重,福祿之大,益壽之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接著又以“如松柏之茂”作比,喻王權牢固強大,不可動搖。最后用肯定的句式,反問的語氣,“無不爾或承”,強調王權世襲的重要,達到子孫百代繼承王位的目的。
《天保》一詩的藝術特色,后人曾有“天保九如”之說。明人鐘惺在《詩經三卷》中說得好:“前后九‘如’字,筆端鼓舞,奇妙”可見《天保》用喻聯珠、著意渲染、反復夸張是非常成功的。如“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三句,從山丘到河流,從靜態到動態,喻神威浩大,蒼天仁慈,進而表達了國君的恩德崇高,福祿無窮的贊頌之情;詩中又用“如月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來比況國君事業的欣欣向榮。由于《天保》連用九“如”字,有祝賀福壽之意和連綿不絕之情,后人故以“天保九如”為祝壽之辭,成為詩歌創作仿效的典范。
上一篇:《天作》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天問》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