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沁園春·雪》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者自注】
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
【題解】
1935年10月紅軍抵達陜北,完成偉大長征。蔣介石調集東北軍五個師圍殲紅軍。毛澤東指揮紅軍于11月底直羅鎮戰役殲滅一〇九師大部和一〇六師一個團。此役被毛澤東譽為建設西北革命大本營的“奠基禮”。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總任務是“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在1936年1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東渡黃河,以求發展的決策。1月底,毛澤東由瓦窯堡經延川到達延長縣縣城,又在這里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恰在1月底2月初,此處天隆大雪。毛澤東登高遠眺,浮想聯翩,思接古今,遂有《沁園春·雪》問世。1945年抗戰勝利,毛澤東于是年8月28日飛赴重慶與國民黨和談。南社詩人柳亞子寫了一首七律《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巖呈毛澤東》,并向毛澤東索詩。毛澤東即手書《沁園春·雪》相贈。同年11月,這首詞被重慶《新民報晚刊》傳抄發表,雖有訛錯,一時亦廣為傳誦。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書贈柳亞子墨跡制版刊出。
【注釋】
[雪]陜北大雪。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y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大河]黃河??。
[折腰]屈身侍候。意謂為國憂勞。
[秦皇漢武]秦始皇帝嬴政,漢武帝劉徹。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
[風騷]原指《國風》、《離騷》,后泛指文章辭藻。
[天驕]漢朝稱北方匈奴為“天之驕子”,簡稱“天驕”。見《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建蒙古汗國,被推為“大汗”,上尊號曰“成吉思汗”。
[射大雕]以喻武功。北方草原民族善騎射,能射雕者,稱“射雕手”。
【品評】
因為有了詩人的“自注”,這首詞較易索解。
上闋,全部寫景,景語鋪陳的過程,北國莽原雪景一層又一層展開。借寫景者的專注與投入,那一份江山深情微妙透露。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此三句,緊扣詞題之“雪”,以自近及遠的波及形式展開。“千里”、“萬里”,非目力所能見,尤其雪中;故千里萬里句皆為由眼前景而合理推想語。另一設想,則是存在著一位“巨人主體”,俯視人寰,自可收攬天下!“望”字,統領上闋下余十句。“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四句,一寫山景,一寫水景;山景水景皆雪景,故而山只有莽莽,水已失滔滔。從語義看,仍與起勢之“千里”、“萬里”相應和。接下來的“山”與“原”,在長城、大河總體背景下浮現成近景,故“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三句,是具有特寫性質的畫面。與天“比高”,其實是真實的雪中畫面。因為雪,天地一混沌,才有地上之“山”、“原”與天色相混化的印象。“須晴日”三句,時間暗轉,天氣轉晴,雪景披以陽光,有了“紅裝素裹”效應,更其妖嬈。
上闋的雪景描寫氣魄宏大,角度奇特,藝術效果是前無古人的。詩人對祖國山川的熱愛,蘊含景中。
下闋,轉入回憶與議論。以“江山如此多嬌”上承而下啟,將上下闋勾連為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直領以下七句。這七句,又以一個“惜”字總領,表示情感傾向與分寸。“惜”者,可惜、可嘆之謂也!毛澤東說,寫詩不能謾罵。連對數千年封建主義的批判也僅僅化為一個“惜”字,可見用詞煉意之苦心。“秦皇漢武”,只是“文采”略微欠缺;“唐宗宋祖”,只是“風騷”稍稍遜色;“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比上四人又下一著,因為他離“文采”、“風騷”更其遙遠,僅有武功,“只識”、“射大雕”而已。上舉五人,從封建帝王群體看,還是都有建樹的;可在毛澤東眼里,仍然各有所短,其余蕓蕓帝王,更不足稱說也。所以,歷史回憶結束,毛澤東不由望雪長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風流人物,指有作為有影響的人物。毛澤東說指無產階級。這是詩人的解釋。讀者、評者由此句引發的聯想,可以放大或縮小。在我的感受里,這首詞的結句,并不排斥毛澤東的人生自況。
評詩者,多言“意境”?!肚邎@春·雪》的“意境”之美,可謂冠絕毛澤東詩詞。境闊而意高,非寫作大手筆、事業大丈夫難為此章。至于景情對比、古今對比、愛憎對比等,可為寫作舊體詩之典范。
上一篇: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