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作者自注】
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題解】
“憶秦娥”相傳為唐李白所創或疑后人偽托。仄韻,十句,46字。上下闋各四句用仄韻,其中的三字句是疊韻,為上句末三字的重復。又名“秦樓月”、“花深深”、“雙荷葉”、“子夜歌”等。
紅軍的長征(戰略轉移)是嚴格保密的。國民黨雖重兵封鎖,卻不知紅軍往哪個方向走。1934年10月21日,紅軍經戰斗在贛縣王母渡與信豐縣新田之間突圍后,又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11月上旬,在湘南突破其第二道封鎖線。11月中旬,在湘南穿越第三條封鎖線。但在11月下旬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由于部隊輜重過多,行動過緩,大部尚未過江,即遭強敵夾擊。8.6萬多紅軍過江后僅余3萬多人。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于12月11日召開的臨時緊急會議上提出放棄原定由湘黔邊境北去湘西與紅二、六軍會師的計劃,改為西入貴州,得到支持。12月15日紅軍占貴州黎平。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紅軍渡烏江,挺進黔北,1月7日解放遵義。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對黨中央四年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1935年1月29日,紅軍一渡赤水,由黔北攻入四川古藺、敘永地區,再入云南扎西。為避川、滇三軍堵截,紅軍回頭東攻,二渡赤水,攻占黔北桐梓和婁山關,重奪遵義。此役殲滅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3000多人。這是長征五個月以來第一次勝仗。
【注釋】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在貴州遵義之北90里之婁山之巔。群峰插云,一線中通,向為自蜀入黔要隘。二渡赤水,重回黔北,紅軍在此打敗黔軍王家烈部。
[“西風”句]似寫秋季物候,實乃當地二月間真實景象。
[從頭越]重新跨越。婁山關勝利后,重奪遵義,若北上,須重過婁山關。
【品評】
本篇為奪取婁山關后的抒情之章,是寫戰爭的,但省略了許多戰斗細節。寫景為主,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美學極致,表達了一種“騰乎天宇”的戰斗豪情。
上闋,“西風”二句為眼前實景。言及“西風”、“雁叫”、“霜”侵,人們會以為是“晚秋”景象??紛渖疥P之戰,在1935年2月26日,南方黔中,已是早春。以秋詞寫春景,一與心情吻合,二與血戰吻合。首句那個“烈”字,是風勢,亦戰勢,故二句一出,婁山關之戰的肅殺陣氛,陡然而起,但這是側面的、暗示性的。待“霜晨月”三句吟出,原先由“風”聲、“雁叫”伴奏的自然景觀,因為“馬蹄聲”、“喇叭聲”的介入而一變為戰爭景觀。可以將“馬蹄聲”、“喇叭聲”理解為沖鋒陷陣,也可以理解為戰斗結束,紅軍隊列的威武通過。上闋五句,一句重疊,僅有四句,寫了四種聲音:風聲、雁聲、馬蹄聲、喇叭聲,聲音的主體,是紅軍戰士。但有幾種聲音被詩人省略了:槍聲、炮聲、喊殺聲。雖然未寫,讀者可于心靈感受。
下闋,“雄關”句呼應詞題,敘述描寫之中夾一議論慨嘆。莫說雄關如鐵,紅軍戰士不是一越再越嗎?“鐵”字,金城湯池之謂也??。故詞中最豪放語,當為“而今邁步從頭越”。婁山關之戰,非長征“頭”一戰,但卻是長征“頭”一次大勝仗。因而,“從頭越”,不但表明“從零開始”的氣度,也表明“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信心。結句,回復為景語,又非單純景語,“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一派傾向于“暖”的色調里,詩人分明又注入幾多悲壯。我不主張將“血”字坐實為流血犧牲,那不是解詩,但以“血”形容殘陽,總有幾分豪情與悲情。
詩人自注:“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沉郁頓挫而歸于決不回頭、不斷前進,于是有勝利,以及記錄勝利的詩歌。寫于遵義會議之后的《婁山關》一詞,蘊含著更為深渾的憂患精神;一支軍隊,一個黨,一份抗日衛國的使命,皆系于一個人的決策,這個人的精神世界自應有淵海之博宏!
上一篇:毛澤東《七律·長征》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念奴嬌·昆侖》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