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題解
唐高宗永隆二年,突厥侵擾固原、慶陽(今甘肅省東部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作此詩以抒懷。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為國立功的志愿,表現出一種激昂慷慨的精神。
句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邊塞筑有烽火臺,備柴草,遇有敵情,即舉火告警,各臺遞相傳報。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牙璋”,古代發兵時所用的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成牙狀。“鳳闕”,闕名,在漢代建章宮外,上有金鳳,這里泛指皇宮。“龍城”,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神鬼的地方,為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多”,常常。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我羨慕百夫長沖鋒陷陣,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評解
這首詩風格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用規矩嚴格的律詩形式來寫金鼓殺伐之事,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和出塞參戰的全過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一路上行軍的情況等,一概略去不寫。其次,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楊炯
作者簡介
楊炯(650—692),初唐四杰之一,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稱他為“楊盈川”。
上一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吊古傷今抒發悲憤之情詩
下一篇: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體現奮發圖強、保衛祖國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