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一個人的重陽節(ji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多少年以后的今天,重陽節(jié)似乎并是多么要緊的節(jié)日,受關注程度也遠不如元旦、清明。不過在古代,百姓卻特別重視這個日子。李清照在《醉花陰》就寫到過“佳節(jié)又重陽”,可見當時重陽節(jié)和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差不多,都屬于比較隆重的“佳節(jié)”。
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古人以登高遠望、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方式來紀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的就是這一習俗。
唐代宗大歷二年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獨自居夔州的杜甫登上高峰,遠眺秋景。眼前的景象似乎和他的心情一樣蕭瑟:天高風急,猿猴的呼嘯聲中蘊藏著悲哀,孤舟沙白,沙鷗在水上盤旋不去。無數(shù)落葉紛紛揚揚飄落,奔騰不止的長江滾滾而來……
寫落葉,杜甫沒有用“樹葉”或“落葉”,用的卻是“落木”二字。這令我想到了屈原《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較之樹葉,木葉似乎更符合古典詩詞所含有的那種韻味。
前兩句十四個字,杜甫寫了風、天、猿、渚、沙、鳥,這本是十分常見的六種景物,然而串聯(lián)在一起,各自后面再加上形容詞,一下子就凄涼了很多,盡是蕭瑟的感覺。
杜甫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而夔州在四川,二地相隔千萬里,在這重陽佳節(jié),他卻離家如此之遙遠,在異鄉(xiāng)飽受思鄉(xiāng)之苦。當時的他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好,經(jīng)常患病,所以就更加渴望能夠回到家鄉(xiāng)親朋好友身邊。
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永遠有著天差地別。在這一天,杜甫獨自登上高臺,在凄涼的景色中哀嘆自己的凄涼,因而有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嘆息。鬢發(fā)已蒼蒼,家國依然未安定,年老的他心中漸漸失去了希望,不得已放下澆愁的酒杯。
和李白相比,杜甫的遭遇要坎坷許多。后來的事暫且不提,李白好歹生活在安逸的世道,被玉真公主推崇,被賀知章稱贊,被唐玄宗賞識,一生也算是大大地風光過了。可杜甫生在這樣一個年代,國家衰落,戰(zhàn)爭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漂泊東西。他空有一番志向,卻被時局所逼迫,唯有用筆記錄下自己所看見的。他寫的詩大多是反映當時百姓疾苦的,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也是杜甫的詩被稱作“詩史”的原因。
杜甫的晚年是十分凄苦的,他的生活情景以及心情在詩中都體現(xiàn)出來。寫于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也是他重陽登高后一年所寫的《登岳陽樓》所表達的感情和這首詩相差無幾。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是杜甫游岳陽樓時所寫,他孑然一身,以前的親友也很少聯(lián)系了,年老多病的他只有孤零零的小舟相伴。關山以北還在打仗,不能回去,他只能倚著窗傷心流淚。
都說人一旦上了年紀就特別渴望親情,喜歡子孫兒女承歡膝下,共享天倫。處在那樣一個動蕩的社會,別說天倫之樂了,過幾天安逸日子恐怕都是奢望。杜甫很明白自己當時的處境,妻子兒女不在身邊,他逃到成都本想能有安定的生活,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只能四處漂泊。
《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成為千古絕唱,不過杜甫沒有想到,就在他寫下這首詩的兩年后,他病死湘江之上,結束了凄慘的一生。
上一篇:《贈花卿》琵琶弦上的聲色犬馬
下一篇:長相思,詩意如題,描寫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