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九仙山》原文
風流王謝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巖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處涌冰輪。
【蘇軾詩集:宿九仙山鑒賞】
蘇軾這首七律作于杭州通判任上,時年三十八。他本就好入名山游覽,現在由于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便更加寄情山水,他曾說“天教看盡浙西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便留連”(《登惠山絕頂望太湖》),這首詩便是他熙寧六年(1073)游賞九仙山、夜宿無量院所作。
九仙山,詩人于題下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為東晉葛洪、許邁煉丹處。首聯敘題本事。一去,指王、謝仙逝,離開人世。五百春,舉其成數而言。東晉開國元勛王導與孝武帝時的“風流宰相”①謝安,二人既是政治家,又好登山臨水,蘇軾慕之,因此特地從九仙之中提出他們二人作為代表,說具有超逸風度的王、謝二人,他們政事之暇,不喜處身人間煙火濃烈處,卻常好登山臨水,賞玩自然美景,真可稱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真,也就是仙的意思。)。可是自從他們逝世以后,到這座仙山來游賞的風流人物很少,光陰如白駒過隙,山一空就是五百年。這兩句之中還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今日我逸興勃發,步武王謝,登覽此山,方使空山又有知音。
頷聯點化本事。“玉室”句,《晉書·許邁傳》載,許邁在寫給友人王羲之的信中道:“自山陰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即此句所本。金堂玉室,指華美的道觀,昔時仙人道士煉丹之地,今已成佛寺———無量院。余漢士,指院內尚豎立著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泥塑偶像。“桃花”句,陶淵明《桃花源記》記武陵人尋訪到桃花源,遇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秦人,指這些居民,這里代指王、謝等“九仙”。這一聯說,詩人白晝游覽九仙山時,只見山上桃花盛開,山澗流水淙淙,清靜幽美,一似陶靖節筆下的桃源仙境,不過那些“秦人”卻遍尋無著,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真是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了。
頸聯點題。巖,高峻的山。白日盡興游覽,晚上一進無量院,詩人便感到困憊不堪了,所以他趕忙鉆進帳內,倒在床上。在繚繞帳邊的濃郁香氣中,迷迷糊糊,酣然入睡。不料,日有所思,便夜有所夢,一進夢鄉,詩人恍恍惚惚,覺得自己又在那些數不清的高峻山峰之間游賞著,而山頂冷風凜凜,寒氣逼身。這里“冷逼身”乃一筆兼寫虛實二境。虛者,“冷逼身”乃詩人夢中所感也;實者,詩人睡在山上無量院中,山高本冷,又值深夜,冷風襲人,傳導入夢,夢中人便覺得“冷逼身”了。
尾聯寫夜半賞月。冰輪,月亮。客,詩人自指,因其作客無量院,故云。夜半時分,詩人正游于夢境之中,卻被無量院中老僧喚醒。原來老僧素知蘇軾游興最濃,故而喚他起來領略美景。詩人趕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點下,翹首仰望天宇,只見云如峰群,緩緩移動,峰巒缺處涌出了一輪白玉盤也似的圓月,影影綽綽,似見吳剛蟾蜍,疑非人間,詩人快樂得幾乎要“起舞弄清影”了。“云峰缺處涌冰輪”,清新自然,生動形象,是寫景名句,無量院中有冰輪閣,即因此句得名。
這首詩在晤對美景、神交古仙人的描寫之中,吐露了詩人帶著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去尋求慰藉的情懷。然而,它沒有露在詩的表面,而是織進了字里行間,須知人論世,方能味到。由此,這首詩也就比單純的游山詩,更富意趣了。
〔注〕 ①風流宰相:《南史·王儉傳》:王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蓋自況也。”
上一篇:蘇軾詩集《書雙竹湛師房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詩集《竹閣》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