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秦觀詞:
淡語有味,淺語有致
秦觀,字少游,頗得蘇軾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秦觀在文學方面天賦極高,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然而文壇得意,在官場卻頗受打擊。
當時,朝堂上的新舊兩黨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蜀黨領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士”出于公心,根據民生疾苦和國家利益,對新、舊兩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法是救國濟民的良策,只是執法者矯枉過正,才導致了一些流弊。然而,他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沒有必要因噎廢食。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政治斗爭中,是很容易樹敵的,再加上與蘇軾關系密切,令他更難以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擊。新黨人士章棹、蔡京上臺后,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哲宗駕崩后,徽宗即位,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然而行至滕州時去世。
秦觀的作品與他的人生境遇是分不開的,了解了他的遭遇,才能理解其作品的動人之處。
純粹的“傷心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這樣評價秦觀: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余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余,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馮煦對秦觀、晏幾道評價,王國維并不認同,在他看來,只有對秦觀完全符合平淡語有深味淺近語有風致的評價。晏幾道詞多的是高自尊貴,只能和張先、賀鑄列歸為同類,不足以和秦觀對比并論。
詞體的悲情特征一直是王國維強調的核心,于是此則便由馮煦評秦觀、晏幾道為“古之傷心人”的話題引申開來。所謂“傷心人”的評價,包括經歷、心境、文風三方面的考量,即因坎坷生活而形成凄涼的心境,以及因此形成的凄婉的寫作風格。
秦觀陷于北宋新、舊黨爭而一生屢受貶謫,郁郁不得志;晏幾道雖出身豪門,但中年家道中落,以致生活無著。這兩人的“傷心”之處雖各有不同,但終究都是“傷心”,所以馮煦將二人合評也并非沒有道理。然而,馮煦將秦觀和晏幾道稱為“傷心人”,因為兩人的作品并不是將悲情傾瀉而出,他們在表現自己內心傷感時,反而會弱化、淡化這種悲情的外在表現,這樣一來,反而將悲情表達得更直擊人心。
所謂“有味”“有致”,乃是強調作品對讀者情感的沖擊。王國維對馮煦的觀點大體上是同意的,只是覺得馮煦將秦觀與晏幾道并論為“傷心人”,略有異議。晏幾道的“傷心”主要是自身清高孤傲的性格所導致,其作品呈現出的更多是其矜持高貴的氣質,他的“傷心”也夾雜糅合了多種情感,這樣反而掩蓋了一些“傷心”的內涵,只是與張先、賀鑄相比顯得傷心而已。因此,王國維認為只有秦觀才是純粹意義上的“傷心”。這樣的區分的確堪稱精到。
借眼前之景抒不盡之情
秦觀與歐陽修都是王國維十分喜愛的詞人,他最看重歐陽修的“意”,最中意秦觀的“境”。那么,秦觀的境勝在何處呢?王國維解釋說:“少游詞境界最為凄婉。”在王國維看來,秦觀詞最大的成就便是繪制了一幅幅凄婉至極的畫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踏莎行》是秦觀的代表作之一,表達了作者的貶謫羈旅之苦的詞,讓我們不禁聯想到滿懷憂國憂民之憤自沉汨羅江的屈原、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黨爭中無辜受到牽累的李商隱等人。蘇軾曾評價過這首詞,認為最好的是最后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而王國維覺得蘇軾的欣賞只是膚淺的皮相之見,“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才是最具意境的,并將其作為“有我之境”的典范。葉嘉瑩將王國維的見解理解為,“可堪孤館閉春寒”是由實際的景物寫到自己遭貶謫的境況,而其他幾句則多為象喻、用典的表達。王國維標舉的這兩句,的確是“意境”的絕佳表現,“孤館”“春寒”已經孤寂悲涼的意象,再加一個“閉”字更顯凄苦,“杜鵑”“斜陽”都是表達絕望的常見意象,后面再加一個“暮”字,簡直已被苦難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要理解這首詞,首先應當了解它的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秦觀在北宋紹圣四年(1097)作于郴州的。此時的秦觀,同在“牛李黨爭”中受難的李商隱差不多,不斷受到新舊黨爭的波及和株連。哲宗趙煦紹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僅作為舊黨的蘇軾弟兄遭到貶謫,秦觀也未能幸免,先是被貶到杭州、處州,之后又因遭到謁告而被削秩,于是再貶郴州。面對接踵而來的政治迫害,秦觀深感無助。
云霧遮住了樓臺,在朦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這凄迷的景象,正如心中走投無路的意緒。殘酷的政治斗爭讓他想要躲避,卻找不到桃花源那樣的地方。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現實中欲歸無路,理想中的仙境又無處尋找,“孤館”似乎更加冷清,眼看著日頭偏西,難熬的月夜又將到來。不斷有親友的贈寄從遠方送來,離愁別恨、對政治現實的不平層層堆砌,猶如恨山怨墻厚重難量。心中悲憤無法言說,只好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出身于下層,歷盡艱辛終于求得功名,可在官場上卻屢遭打擊,飽受流貶之苦,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眾多寒門子弟悲劇命運的縮影。秦觀以其婉約凄美的優秀詞作,傳遞出眾多仁人志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贊譽,形成了詞史上影響巨大的抒情范式。
上一篇:王國維《談疑古風氣:學無新舊也》
下一篇:王國維《談納蘭性德詞:貴在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