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于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原文
饋 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
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別 歲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
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
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
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
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守 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蘇軾詩集【鑒賞】
這是蘇軾嘉祐七年冬末寫的三首有名的風俗詩。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入三等,以“將仕郎大理寺評事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十一月至鳳翔(治所在今陜西鳳翔)。知府宋選對蘇軾十分關心愛護。蘇軾公事之暇,可以縱觀附近的名勝古跡,留下了有名的《鳳翔八觀》詩。這年蘇轍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縣)軍事推官。官告未下,蘇轍要求留在京師侍奉父親,第二年獲準。蘇軾一人在鳳翔,遇到年終,想回汴京和父親弟弟團聚而不可得,回想故鄉歲暮的淳樸風俗,就寫這三首詩寄給弟弟(子由),以抒發思念之情。
《饋歲》全詩十六句,可以分為三節。前四句為第一節,交代饋歲風俗的依據。一年農事,互相幫助,現在大功已成,終年勞苦,歲暮余暇,稍縱即逝,所以不計貨貝,以物相饋,免生“為歡無及”之悔。這幾句交代背景,點明題目。“為歡恐無及”五字,直貫三首。“假物不論貨”緊起下文八句。二節八句舉出饋歲之禮,各隨方物財力。兩句總領下六句,下六句分說。“置盤”二句頂山川說。“富人”四句就貧富說。盤鯉、籠兔,富家的彩繡耀眼,貧家的微摯(同贄,禮品)舂磨(指糧食加工之粉糕之類),使人仿佛置身于絡繹往來的歲暮饋送隊伍中,這是一幅精彩的風俗畫。作者未著議論,自有贊美故鄉風俗醇厚的意味。最后四句為一節引到當前。鄉風(對照“官居”)二字總束前文,又貫下面兩首。獨唱句又應官居二句。不言思家,而在佳節期間,歌頌故鄉習俗,嘆無人共舉鄉風,一種無法遏止的思鄉里念親戚之情自然流于言外。
這首詩著重對比以見意抒情。前面十二句鄉風之淳美,和后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對比,中間山川、鯉兔、彩繡、舂磨是貧富的對比。語句既形象又凝煉,除結尾兩句外,全為對偶句,在蘇軾早期五古中,這是極精心刻畫之作。
《別歲》從別字著眼,十六句,四句一節。第一節用故人之別引出別歲來。故人離別,即使遠去千里,還有再見的機會,但臨別時總還有遲遲不忍別的情意。而“歲”卻一去不可復追,臨別更應鄭重對待,這就說明“別歲”的風俗非常必要。既已點明別歲,本來可以接寫風俗,但那樣就太平直了,作者卻就“歲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頓挫,把惜別之情寫得淋漓盡致。這第二節多化用古詩樂府的成句,如《古詩十九首》:“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古樂府》:“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嘆息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愛惜時光,自強不息。后世的詩人,也有很多類似的感慨。如李白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白居易詩:“去復去兮如長河,東流赴海無回波。”蘇軾也無疑是受到這些詩句的影響,而他卻用極平易的語言,表達得恰如其分。這第二節既是承上節末句,把與歲月之別寫得如此感慨深沉,又為下節正面寫“別歲”的歡飲蓄勢。
第三節正面寫別歲會飲的場面。東鄰、西舍、酒熟、豕肥是互文見義,遙應首篇“農功各已收”句。而寫歡飲一點即收,和前首“為歡恐無及”呼應。三句寫熱鬧歡飲,末句卻一落千丈,拍回上兩節的無可奈何心情。如果是凡手,這一節大概要著力鋪寫,而作者卻只用兩組對句帶過。別歲之意交代完畢之后,好像題意已盡,忽然又從今歲感念明歲,和一、二兩節呼應,使感慨更加深沉。猶之圖畫,層巒迭嶂,使人有丘壑無盡之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忽出新意,意雖酸辛,語卻略帶幽默,這是蘇詩后來的一大特色。紀昀批蘇詩稱贊“此首氣息特古”,又評這最后一節說:“逼入一步,更沉著。”趙克宜《蘇詩評注匯鈔》卷一說:“沉痛語以警快之筆出之,遂成絕調。”這些評論都較中肯。這首詩一方面反映出蘇軾青年時代學習漢魏古詩的語言氣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辭也有他本身的風格,不像在七言古詩里那樣筆鋒犀利,才氣逼人,常常一瀉無余,說得太透太盡,而是才情內斂,耐人咀嚼回味。
最后一首《守歲》也是十六句,可以分為三節。前六句聯系上首《別歲》,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守歲無益,從反面入題,與前二首又別。這個比喻不但形象生動,而且辰龍巳蛇,以蛇比歲,不是泛泛設喻。六句的前四句寫歲已將盡,和上首緊密呼應,后二句寫雖欲盡力挽回,但徒勞無益。“系其尾”字面雖然用《晉書·賈后傳》“系狗當系頸,今反系其尾”的話,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為喻,到了除夕,已經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況只抓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這樣六句開頭,好像這個風俗無道理。要寫守歲,先寫守不住,不必守,這是欲擒先縱,使文字多波瀾的手法。中間六句寫守歲的情景。一個“強”字寫出兒童過除夕的特點。明明瞌睡,卻還要勉強歡鬧。這兩句仍然回味故鄉風俗,不是東坡在鳳翔時的情景。這年東坡虛齡才二十七歲,膝下只有一子蘇邁,虛齡五歲,不可能有這兩句所寫的場景。“晨雞”二句寫守歲時心理狀態入細,“坐久”兩句寫守歲的情景逼真。這兩句主要是指大人守歲說的。紀昀很欣賞這十個字,說是“真景”。實際上這是人人守歲都有過的感受,他能不費力地寫出來,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格外親切。最后四句為一節,與篇首第一節對照,表明守歲有理,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正面交代應該守歲到除夕盡頭。結尾十字,字面上雖然用白居易“猶有夸張少年處”,但意在勉勵子由。子由在京師侍奉父親,蘇軾希望兩地守歲,共惜年華,言外有互勉之意。趙克宜評此十字說:“一結‘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無聊自慰語也。”意思就是說,這個結尾,有積極奮發的意味在內,使全詩精神斗然振起,不是無可奈何聊以自慰。這個評語是有見地的。
三首詩如題前之序所說是一組,每首也都是十六句。古人講究章法,寫組詩既要注意各首間的有機聯系,又要注意幾首的寫法不可雷同,要各有不同的入題、展開、收束的方式。杜甫的《羌村三首》就是范例。這三首詩雖然都是八韻,都寫歲暮鄉俗,但虛實開合,變化各異。第一首全用賦體,對比見意。語句凝煉,多用偶句,實寫多,虛寫少。第二首先用故人之別襯出別歲之情,一變《饋歲》之對偶,而多化用成句,散行見意。從題前寫到題后,由今歲(舊歲)引到來歲(新歲),正面占的比例少,可以說虛多實少。第三首先用六句以比喻反面入題,和前兩首都不相同。中段用六句正面實寫守歲情景。虛實相間。末四句大起大落,收束全詩。
東坡七古才氣橫溢,早年五古卻法度謹嚴,語言洗煉,不枝不蔓。這三首詩可以作為早年短古的代表。
字數:2992
作者:周本淳
上一篇: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
下一篇:蘇軾詩集《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