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說:唐詩重情性,宋詩重理趣。其實,宋人注重理性思維,尤其注重對人生意義、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不僅僅表現在詩歌方面,宋詞也同樣富于理趣。同時,人們討論宋詞的理性化,往往將目光集中到蘇軾、辛棄疾身上,所謂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似乎宋詞從蘇辛開始才走上理性化的道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被視為花間正宗的晏歐小令,就頗多含蘊深厚的人生思考,已經與晚唐、花間大異其趣。如“一向年光有限身”“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等,都以其深刻的理趣膾炙人口。
不過話說回來,推動宋詞走上議論化、散文化道路的確實是蘇軾和辛棄疾。蘇軾的《定風波》 穴 莫聽穿林打葉聲 雪 ,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瀟灑吟嘯,“一蓑煙雨任平生”。辛棄疾的《沁園春》 穴 杯汝來前 雪 ,嬉笑怒罵,詼諧幽默,“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置于哲學論文中亦難以辨識。正是有了蘇辛,宋詞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才更加縱橫恣肆,更加趣味橫生。
有人說宋詩不懂形象思維,讀來味同嚼蠟。讀讀下面的宋詞你就會知道,理性的思考同樣富有審美的韻味。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總把千山眉黛掃,未抵別愁多少。
千山眉黛: 滿山的翠綠 。 這里語意雙關 , 暗指青春韶華 。
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
兔走烏飛不住,人生幾度三臺。
兔走烏飛: 指時光飛逝 。 兔 , 傳說月中有玉兔搗藥 , 因用以指月亮 。
烏,傳說日中有三足金烏,因用以指太陽。
三臺: 唐宋燕樂中的催酒曲 。
〔 大意 〕春花開了又謝,秋草綠了又黃,時光催得人一天天衰老。就算春風秋雨橫掃了千山的翠綠,也消除不了離愁別恨。勸君痛飲杯中的美酒,不要嫌樂曲聲催人太緊。時光飛逝如梭,人生能有幾曲催酒的《三臺》 ?
〔 點評 〕 這是一首感嘆人生短暫的作品 。 詞的上片寫時光飛逝的迅速 , 下片寫人生歡樂的有限 。 春花秋草催人老 , 兔走烏飛留不住 , 重要的是抓住眼前的歡愉 , 不要讓寶貴的人生白白虛度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
一向: 同 “ 一晌 ”, 一會兒 。
等閑: 輕易 , 尋常 。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 不如 ” 句 : 用元稹 《 會真記 》 中崔鶯鶯詩 :“ 還將舊來意 , 憐取眼前人 。” 憐取 , 愛憐 。
〔 大意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尋常的離別也容易讓人斷腸銷魂。酒筵歌席再多,也不要嫌它頻繁。遙望滿眼河山,徒然懷念遠方,再加上風風雨雨和遍地落花,更讓人傷感春光的易逝。不如盡情享受眼前的歌舞,憐惜眼前的人兒。
〔 點評 〕 這是一首感慨人生短暫 , 主張珍惜每時每刻 、 及時行樂的作品 。 詞的上片從虛處落筆 ,“ 一向年光有限身 ”, 看透了人生的轉瞬即逝 ; 下片由眼前 “ 滿目山河 ”“ 落花風雨 ” 著眼 , 進一步補足 “ 有限 ” 二字 , 將春光短暫的感慨升華為年光的無情 。 末句 “ 不如憐取眼前人 ”, 上承 “ 酒筵歌席莫辭頻 ”, 將滿腹惆悵輕輕拋棄 , 盡情享受春光 , 享受青春 , 享受生活 , 享受生命 。 人們往往指責這種生活態度的頹廢傾向 , 卻忽略了其中所蘊涵的超脫與曠達 。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香徑: 花間小路 。
〔 大意 〕一曲新詞,一杯美酒,天氣還是與去年一樣,亭臺還是去年的亭臺。夕陽西下,何時再能回來 ? 花開花落,讓人無可奈何;燕去燕來,似曾相識。花間小路上,只有我孤零零地往來徘徊。
〔 點評 〕 這首詞的主題 , 歷來有傷春 、 懷人兩種說法 。
傷春,重在“幾時回”,感慨于年華流逝;懷人,重在“獨徘徊”,感慨于物是人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寫春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感,充滿對美好事物的眷戀,將傷春懷人的個人感受,升華為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哲理的思考。含蘊深厚,耐人尋味。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
玉真: 傳說中的仙子 。 這里指作者的心上人 。
重頭歌韻響 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重頭: 前后兩闋結構相同的樂曲 。
琮( chēnɡcōnɡ ): 玉器敲擊的聲響 。
入破: 唐宋大曲中位于后部的舞曲 。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玉鉤: 玉制的簾鉤 。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點檢: 清點 。
〔 大意 〕池塘微微泛綠,春風輕輕送暖,我和伊人初次見面。她的歌聲清脆悅耳,她的舞姿如紅云飛旋。雕欄下,香階畔,酒醉不覺天日已晚。當時同我賞花的人兒,如今剩下的還不到一半。
〔 點評 〕 這首詞由懷人而痛惜年光流逝 。 詞的上片回憶昔日的游樂 : 水綠風暖 , 美人相伴 , 歌韻琮 , 舞腰亂旋 , 好一派狂歡的景象 ; 下片寫此刻的感傷 : 昔日在筵席上醉歌狂舞的人兒 , 居然已經香消玉殞 , 去掉大半 , 真有人生如夢 、 滄海桑田之感 。 而這天翻地覆的變化 , 就發生在一醉之后 。 這里的 “ 醉后 ”, 當然不僅僅指一夕酒醉 , 而應該包含了作者半生沉浮的人生經歷 ; 這里的 “ 斜日晚 ”, 當然也暗示了歲月的遲暮 。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 長于 ” 兩句 : 化用白居易 《 花非花 》“ 來如春夢幾多時 , 去似朝云無覓處 ” 詩句 。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聞琴: 漢代卓文君聽琴而私奔司馬相如 。
解佩:《 列仙傳 》 記載江妃二女曾解佩以贈鄭交甫 。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數: 定數 。
〔 大意 〕燕來雁去,黃鶯啼過,春光又要歸去。細細品味,塵世浮沉,心中思緒萬千。百年光陰,能比春夢長多少 ? 人生聚散好似秋云,隨風飄散無處尋覓。琴心暗許,漢皋解佩,本是神仙伴侶。挽斷羅衣,也留不住伊人的蹤跡。勸君不要獨自保持清醒,還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在花間痛飲美酒、爛醉如泥吧。
〔 點評 〕 這首詞感嘆青春易逝 、 人生無常 。 詞的上片表述對青春 、 愛情的留戀 , 下片嘆息人生苦短 , 主張及時行樂 。“ 長于春夢幾多時 , 散似秋云無覓處 ”, 思考人生的長短聚散 , 貌似虛無 , 實際上充滿了對青春 、 生命的熱愛 。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
離亭: 古代驛路上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 因為送別的地點往往選擇在此 , 所以又稱離亭 。
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
何處高樓雁一聲 ?
〔 大意 〕時光只知道催人老去,卻不知道多情的人抱恨長亭,春衫易濕,酒醉易醒。昨夜西風吹打梧桐,月色朦朧,我的好夢不時被驚醒,不知從何處高樓里傳來了一聲孤雁的哀鳴。
〔 點評 〕 這首詞感嘆人生苦短 、 聚散無常 。 詞的上片泛寫離愁別恨 , 下片具體描繪月夜驚夢的場面 。“ 時光只解催人老 ”, 一個 “ 催 ” 字 , 帶出宇宙無窮 、 人生有限的思考 。 上片的離恨 , 選擇在春衫春酒的春季 , 象征著美麗的青春年華也無情地逝去 ; 下片的驚夢選擇在秋風蕭瑟的月夜 , 象征著人生的遲暮即將來臨 。 云外一聲孤雁的哀鳴 , 更將全詞的境界渲染得一片凄清 、 一派悲涼 。 個人的離情別恨 , 由此升華為無盡的人生感慨 。
無利無名,無榮無辱,無煩無惱。夜燈前,獨歌獨酌,獨吟獨笑。
況值群山初雪滿,又兼明月交光好。便假饒百歲擬如何?從他老。
從: 追隨 。
知富貴,誰能保?知功業,何時了?算簞瓢金玉,所爭多少?
簞瓢: 簞食瓢飲 , 指簡陋的生活 。 簞 , 竹籃 。
爭: 相差 。
一瞬光陰何足道,但思行樂常不早。
待春來攜酒 東風,眠芳草。
( tì ): 留戀 , 不肯分離 。
〔 大意 〕沒有名利,沒有榮辱,也沒有煩惱。
夜來燈下,自斟自飲,自歌自唱,自吟自笑。此時群山積雪,一片銀白,月光的清輝與之交相映照。假如增加你百年壽命,你打算如何度過 ? 答案是:追隨這自由自在,一直到老。誰敢說榮華富貴終身可保 ? 誰知道功名事業何時了結 ? 一簞食一瓢飲,與金玉滿堂又差得了多少 ? 一轉瞬的光陰微不足道,人生要及早行樂。等到春光來臨,攜酒出游,流連春風,醉眠芳草。
〔 點評 〕 這是一首思考人生價值與意義的作品 。 詞的上片描寫一種無名無利 、 無憂無慮的精神境界 , 下片反思人世的得失榮辱 。 詞末選擇了及時行樂的生活道路 ,“ 東風 , 眠芳草 ”, 是真正享受生命的自由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吟嘯: 魏晉士人喜撮口長嘯 , 以示灑脫不羈 。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一蓑煙雨任平生。
芒鞋: 草鞋 。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 形容微寒 。
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向來: 剛才 。
瀟灑: 指風雨 。
〔 大意 〕不要管滴滴答答擊打樹葉的雨聲,何妨長嘯著緩緩而行。手拄竹杖,腳穿草鞋,一身輕松,勝過騎馬,心中不會害怕,在煙雨中瀟灑前行。早春的寒風將酒意吹醒,讓人微微感到有幾分寒冷,山頭的斜陽又照在人身上。回頭再看剛才風雨飄灑的地方已風定雨停,沒有風雨也沒有陽光。
〔 點評 〕 這是元豐年間蘇軾貶謫黃州 ( 今湖北黃岡 ) 期間的詞作 。 詞寫一場途中遇雨的經歷 , 上片寫遇雨 , 下片寫雨后天晴 。 不過 , 作者此時已遭受官場挫折 , 對社會人生有所領悟 , 他筆下的煙雨既是自然界的風雨 , 同時也暗指人世間的風雨 。 所以 ,“ 一蓑煙雨任平生 ”, 就傳達出了作者面對挫折打擊時坦然樂觀的生活態度 。 同樣 , 雨既不怕 , 晴亦不喜 ,“ 也無風雨也無晴 ” 所傳達的 , 就是作者對得失 、 榮辱 、 窮通一視同仁的曠達與超脫 。 詞寫平常的生活經歷 , 卻充滿著人生哲理 。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 ?
蝸角: 蝸牛的角 。 比喻微不足道的虛名 。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此子疏狂。
些子: 一點點 。
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 ? 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
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 大意 〕蝸牛觸角一樣微不足道的虛名,蒼蠅腦袋一樣的小利,有什么值得如此干忙 ? 世間的得失都有定數,何必去計較誰弱誰強。趁眼前人還未老且又清閑時,放縱一下自己的疏狂。人生百年,姑且醉他個三萬六千場。仔細想一想,一生能有多少歲月 ? 更何況風風雨雨,又去掉了一半時光。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執著,說短道長。幸好還有清風明月為伴,在綠草地上鋪開盛筵帷帳。如詩如畫的江南,有千鐘美酒,姑且高歌一曲《滿庭芳》。
〔 點評 〕 這首詞的上片憤世嫉俗 , 下片歸結于及時行樂 , 是一首表現作者生活態度的說理之詞 。 蘇軾一生仕途蹭蹬 , 屢遭貶謫 , 這首詞應該是他貶謫期間的作品 。“ 蝸角虛名 , 蠅頭微利 ”, 否定了世間爭名逐利之舉 。 人生的窮通得失既然不值得計較 , 剩下的就只能是享受生命的歡樂 , 貶謫的痛苦也由此消解在曠達之中 。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 入淮 ” 句 : 指洛水在泗州注入淮河 。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雪沫乳花: 茶水面上浮起的細沫 。
蓼茸: 蓼草的嫩? 。
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 平淡生活的樂趣 。
〔 大意 〕斜風細雨帶來一場輕寒,淡煙疏柳裝點著雨后初晴的沙灘。清清的洛水匯入淮河,不多久水面開始上漲。午后一杯清茶,乳白的泡沫浮上杯盞,嫩嫩的蓼茸蒿筍正好裝上春盤。只要善于體味,你就會發現平淡生活的樂趣。
〔 點評 〕 這是作者元豐七年 (1084) 自黃州 ( 今湖北黃岡 ) 量移汝州 ( 今屬河南 ) 之后的一首詞作 , 詞寫冬去春來之際的喜悅心情 。 詞的上片寫雨后初晴的景象 , 下片寫作者的心境 。 雖然只是一盞午茶 、 一盤春菜 , 但 “ 人間有味是清歡 ”, 生活的樂趣需要人們自己去發現 、 去品味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風葉: 秋風落葉 。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 ? 把盞凄然北望。
孤光: 遠遠臨照的月光 。
〔 大意 〕世事猶如一場大夢,人生能有幾個涼爽的秋天 ? 夜來風吹葉落擊打著房廊,一夢醒來,眉頭鬢角已布滿秋霜。酒價便宜只愁來客稀少,月色皎潔可惜被云遮擋。中秋之夜,誰與我共賞清光 ? 手舉酒杯凄然地眺望北方。
〔 點評 〕 這是一首中秋月夜感懷之作 。 據 《 苕溪漁隱叢話 》 記載 , 這首詞是元豐年間作者貶官黃州 穴 今湖北黃岡 雪 時所作 。 詞的上片感嘆世事如夢 、 人生短促 , 下片則感慨浮云蔽月 、 知音難求 。 詞末 “ 凄然北望 ”, 是思念親人還是眷戀朝廷 , 前人有不同的理解 。 作品將節令的秋意與人生的遲暮之感結合在一起 , 將悲秋的傷感升華為人生苦短的感慨 , 耐人咀嚼 , 富于理趣 。
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簪花: 戴花 。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
歌板: 唱歌時擊打節拍的拍板 。
清歡: 高雅的樂趣 。
黃花白發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 大意 〕黃菊掛在枝頭,顯出稍許寒意;人生追求適意,莫讓酒杯空干。風前雨里斜吹橫笛,醉插菊花,倒戴頭冠。如今身體健康,權且努力加餐。舞裙歌板,盡享今日歡樂。黃花戴在白發上,任憑那些閑人冷眼旁觀。
〔 點評 〕 這是作者貶謫戎州 ( 今四川宜賓 ) 期間的一首作品 。 秋光意味著年華的流逝 、 生命的凋零 , 人們往往由此興起人生短暫的感傷 。 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 : 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暫 , 才需要抓緊時間 ,“ 加餐 ”“ 盡歡 ”。 一句話 , 趁此身健在 , 盡情享受生命的歡悅 , 至于旁人的冷眼 , 又何必放在心上 。《 蓼園詞選 》 評價這首詞 :“ 有傲兀不平氣在 。 末二句尤有牢騷 , 然自清迥獨出 , 骨力不凡 。”
三十年來無孔竅,幾回得眼還迷照。
無孔竅: 指不開竅 。
一見桃花參學了。
參學: 參悟 。
了: 完成 , 結束 。
呈法要,無弦琴上單于調。
法要: 佛法的要旨 。
無弦琴: 晉代陶潛不解音律 , 酒酣之際 , 每每撫弄無弦琴以寄其意 。
單于調: 這里泛指樂曲 。
摘葉尋枝虛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曉。
水云: 這里泛指世間萬物 。
非玄妙,靈云合被桃花笑。
靈云: 指南岳臨濟宗高僧福州靈云志勤 , 他見桃花而悟道 。
〔 大意 〕三十年來頭腦沒有開竅,多少回功虧一簣,將要開眼又迷照。一見桃花,半生苦參終于頓悟。桃花呈現了佛法的要旨,無弦琴上流蕩著無窮無盡的美妙樂調。尋枝摘葉,虛度半生。拈花悟道,莫輕易虛度年少時光。水流云在,無不是道。沒有什么玄妙,靈云真該被桃花嘲笑。
〔 點評 〕 這是一首參悟禪理的作品 , 記靈云志勤見桃花而悟道的佚事 。 詞的上片寫靈云悟道的過程 , 從三十年無孔竅到一見桃花參學了 , 這是一個典型的頓悟過程 ; 下片則闡明法要 : 水流云在 , 無不是道 , 不要尋枝摘葉 , 誤了青春年少 。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瑤草: 仙草 。
武陵溪: 在今湖南常德 。 這里泛指仙境 。
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
浩氣: 至大至剛的正氣 。
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 紅露 ” 句 : 化用王維 《 山中 》“ 山路元無雨 , 空翠濕人衣 ” 的詩意 。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金徽: 黃金制成的琴徽 。 這里指琴 。
謫仙何處 ? 無人伴我白螺杯。
謫仙: 指唐代詩人李白 。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 ?
朱唇丹臉: 指桃花 。
長嘯: 撮口成聲 , 一般用以表達激越的感情 。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 明月 ” 句 : 化用李白 《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 詩中 “ 山月隨人歸 ” 之句 。
〔 大意 〕仙草是那樣翠綠,春光再次來到了武陵溪。溪上桃花燦爛,無邊無際,枝上有黃鸝啼鳴。我只想穿過花叢,尋找桃花源的舊路,進入那白云深處,讓我的浩然正氣直沖云天。又擔心桃花叢里,紅色花瓣上的露珠會打濕衣服。坐在玉石上,斜靠著玉枕,撫弄著瑤琴。謫仙太白不知在什么地方,沒有人伴我共醉。我追尋的是那幽姿高潔的靈芝仙草,不是這妖艷的桃花,用不著長嘯悲哀。帶著醉意翩然而去,多情的山月隨我歸來。
〔 點評 〕 這是一首記游之作 。 詞的上片寫作者穿花尋路的溪上之游 , 下片寫其醉舞而歸 。 不過 , 作者筆下的山溪不是普通的山間小溪 , 而是通往桃花源的武陵溪 。 于是普通的山水披上了奇光異彩 , 在作者的彩筆下化作了仙境 , 全詞也由記游一變而成為游仙 。 在古人的語境中 ,“ 游仙 ” 也就是對理想的追求 , 高潔的仙境反襯出俗世的黑暗污濁 。 這首詞創作于作者晚年貶謫西南時 , 官場的挫折打擊沒有磨滅作者生活的勇氣 ,“ 醉舞下山去 , 明月逐人歸 ”, 體現了作者生活態度的超脫曠達 。
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 ? 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
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錦鱗: 指魚 。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
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 大意 〕漁翁往碧水中投入了一枚鉤絲,碧波蕩漾,泛起層層微波。魚兒潛藏在水底深處,長長的絲線正緩緩下垂。欲吞還吐,將信將疑,魚兒遲遲不上鉤。江天寂靜,夜色清寒,滿眼青山,漁船載著一船月光歸來。
〔 點評 〕 這是作者自述其 “ 漁父家風 ” 的一首作品 。
相傳張志和垂釣從不設餌,乘興而來,興盡而歸。垂釣而志不在魚,顯示的是一種超越功利、追求自在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漁父家風”。全詞化用華亭船子和尚《撥棹歌》:“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寒水靜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載月明歸”,超脫世俗,通明透徹,顯示了一種得道的境界。作者這首詞作于貶謫期間,生活態度如此超脫,實在很不容易。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午橋: 在洛陽南五里午橋莊 , 為洛陽名勝之地 。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長溝: 長河 。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漁唱: 漁歌 。
〔 大意 〕回想當年在午橋痛飲,在座的大多是豪杰精英。長河帶著月光默默流去,稀疏的杏花影里,笛聲迎來天明。二十余年猶如一場大夢,人雖然活著心卻屢屢駭驚。閑暇無事登上小閣觀賞新晴,古往今來發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大事,只有漁歌起伏回蕩在三更。
〔 點評 〕 作者是由北宋跨入南宋的著名詩人 , 靖康之變使他的詩風發生了很大變化 , 其詞風也趨于豪放 , 接近蘇軾 。 這首詞上片追憶洛中舊游 , 下片感慨世事滄桑 。 明代沈際飛認為它 “ 意思超越 , 腕力排 ?, 可摩坡仙之壘 ”。“ 杏花疏影里 , 吹笛到天明 ” 兩句被前人稱為 “ 奇麗 ”“ 爽語 ”, 推崇備至 。
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
老子: 老夫 。
點檢: 注意約束 。
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氣似奔雷。
抱渴: 感到口渴 。
焦釜: 熱鍋 。
氣似奔雷: 形容鼾聲如雷 。
漫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劉伶:“ 竹林七賢 ” 之一 , 好酒 , 每出行攜一壺酒 , 并讓人荷鋤相隨 , 囑咐說 :“ 死便掘地以埋 。”
渾如此,嘆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選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
鴆( zhèn )毒: 指毒酒 。
況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
成言: 約定 。
肆: 這里是對付的意思 。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 大意 〕酒杯呀酒杯,你到我面前來,老夫今天要檢討檢討自己的行為。為什么多年來總覺得口渴,咽喉像一只熱鍋 ? 為什么現在貪睡,一躺下就鼾聲如雷 ? 就說那生性豁達的劉伶,大醉之后,也不過是一死便埋。從來如此,可嘆你對自己的知己,總是這般刻薄無情 選 你更憑借歌舞作為媒介,調配成毒酒讓人不再猜疑。況且怨恨不論大小,往往生于所愛;事物沒有美惡,過分就成為禍災。現在我跟你約定:“不要逗留,趕快退走,我的力量還足以對付你這個小酒杯 選 ”酒杯叩頭再拜說:“你揮揮手我就離去,你要是招手,我還會回來。”
〔 點評 〕 這是一首幽默詼諧的戒酒檄文 。 詞的上片寫貪杯的害處 , 聲討酒的無情 ; 下片進行理性的探索 , 深思愛怨相生的辯證關系 。 不過 , 詞末 “ 招則須來 ” 一語泄漏天機 , 看來理性的約束最終還是抵擋不了情感的誘惑 。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汗漫: 無邊無際的樣子 。
飛鏡無根誰系 ? 嫦娥不嫁誰留 ?
飛鏡: 指月亮 。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
蝦蟆: 這里指月中蟾蜍 。
玉兔: 相傳月中有玉兔 。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
〔 大意 〕可愛的月兒啊,你悠悠向著哪里走去 ? 是不是另外有一個世界,此時此刻,那邊才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 ? 是不是天外只有一片空闊,只有無邊的長風送你度過中秋 ? 你懸在天上,無根無絆,誰將你挽系 ? 月中的嫦娥不再嫁人,誰將她收留 ? 有人說你從海底出來,要想查問,卻了無根由。迷離恍惚,使人生愁。怕只怕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撞破了月中的玉殿瓊樓。蟾蜍固然可以游泳,玉兔怎么能在水中飄浮 ? 如果說這一切都安然無恙,為什么圓圓的月亮會變成彎鉤 ?
〔 點評 〕 這是一首思考自然奧秘的詞作 。 全詞仿照屈原 《 天問 》, 就月亮的問題提出了一連串疑問 , 表現了作者的探索精神 。 王國維在 《 人間詞話 》 中評價它 :“ 詞人想象 , 直悟月輪繞地之理 , 與科學家密合 , 可謂神悟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不識: 不懂得 。
層樓: 高樓 。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強( qiǎnɡ ): 勉強 。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大意 〕年少時不懂得憂愁的滋味,愛上高樓,愛上高樓,為做新詞無病呻吟強說愁。現在嘗夠了憂愁的滋味,很多話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說道:“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選 ”
〔 點評 〕 這首詞是作者閑居帶湖時所作 。 詞中通過少年時不知愁苦反襯如今飽嘗愁苦無法傾訴的心情 , 曲折表現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時局的不滿 。“ 卻道天涼好個秋 ” 既是作者處世閱歷漸深后思想的成熟 , 其中更包含著無限的悲涼與傷感 、 無限的失望與悲憤 。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斷雁: 失群的孤雁 。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星星: 喻指頭發花白 。
悲歡離合總無憑,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大意 〕年輕時在歌樓上聽雨,昏暗的燭光映紅了羅帳。壯年時在客船中聽雨,江面空闊,陰云密布,失群的孤雁在秋風中悲啼。如今在僧人的茅廬下聽雨,我的兩鬢已花白。人生的悲歡離合總無憑定,任隨階前的小雨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 點評 〕 作者生活在宋元更替的年代 , 顛沛流離 , 飽經憂患 。 這首詞感嘆人生的變幻無常 、 命運的不可捉摸 。 全詞通過少年 、 壯年 、 而今三個時段聽雨的場景 , 概括了作者少年歡樂 、 壯年羈旅 、 老來孤寂蕭索的一生 , 得出了 “ 悲歡離合總無憑 ” 的結論 。“ 階前點滴到天明 ” 的雨聲 , 就是作者一生經歷 、 一夜思緒的見證 。 詞中展現的既是個人的悲歡離合 , 更是整個世局的滄桑變化 。
上一篇:李清照《夏日絕句》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
下一篇: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 范仲淹詞選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