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原文】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鑒賞】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在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因政治上遭受重大打擊,產生了隨遇而安思想。此作即是他當時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在表現其失意心境及其形象刻畫方面,有獨到的藝術特色。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之景。開頭兩句,作者用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在這兩句詞中,竟然寫出了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為妙筆。這里呈現的景象,與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描寫“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浣溪沙》)的鄉村景色迥然不同。那幾句詞呈現出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墻”兩句則是一派幽狹的氣氛。詞人在徐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后來被貶黃州,身為“罪官”,才能無從施展,只有過著“幽人”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即若隱若現地表現出他的此種境遇。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在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并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若不是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境界中,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狀,著意留連這里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與他傾心欣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在這里,透過此等畫面,便能隱隱約約地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生動地作了說明。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這三句,字面上所描寫的是詞人的形象。“杖藜徐步”是寫他的老態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是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還是百無聊賴的失意情緒?這里似乎不是刻畫詞人老態龍 鐘的形象,因為寫這首詞時,他不過四十六歲;其余情況,大概是兼而有之。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饒有情意似的,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但細細品味,說天公殷勤送來涼雨,卻含有自嘲的酸辛,隱藏著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莊子·刻意》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即受莊子的影響。此句句首著一“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閑人的形象,所謂其身則閑,其心則苦了。
字數:1376
作者:陸永品
上一篇:蘇東坡《少年游(去年相送)》思歸之情詞作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蘇東坡《沁園春(孤館燈青)》直抒胸臆,表現政治懷抱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