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誰人不會唱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yuǎn)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長相思》
長相思,詩意如題,是描寫相思之苦的。
愛情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古人寫詩詞也好,今人寫故事也罷,很少有脫離男女情愛話題的。就算是謫仙李太白,也逃不出這個規(guī)律圈。
“長相思”亦是詞牌名,自唐代開始,尤其是宋代的文人很喜歡以“長相思”為題擬寫詞作。比如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李煜(一重天,兩重山)、陸游(暮山青,暮霞明)、歐陽修(花似伊,柳似伊)等等,其中有我最喜歡的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那句“夜深千帳燈”讓我銘記至今,奉為經(jīng)典。
當(dāng)然,李白的這首《長相思》不是詞。而“長相思”這三個字最早出自漢代的無名氏古詩《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孟冬寒氣至
漢·無名氏
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
相比李白的詩,這首來得更加直白。不過漢代古詩通俗易懂是出了名的,跟白話也差不了多少了。妻子懷念出門在外的丈夫,收到丈夫的書信,“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太白寫相思,跟漢代古詩不同,別有一番滋味:
長相思啊長相思,我相思在長安城。
秋天莎雞在金井闌邊鳴叫,薄霜寒冷連竹席也發(fā)涼了。
夜晚對著孤燈思念她,卷起窗簾對著月空嘆息。
美人如花似玉,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邊是無邊無際的藍(lán)天,下面是浩浩湯湯的波瀾。
天長地遠(yuǎn),靈魂飛越是如此的辛苦。
關(guān)山重重,就算是靈魂在夢里相見也很艱難。
長相思,直摧人心肝。
太白的相思,是男思女。想著心中的美人,相思之苦直摧人心肝,那井邊的莎雞似乎也知道“我”的心中愁苦,不停地鳴叫著。詩中的“絡(luò)緯”指的就是莎雞,又叫紡織娘,類似于蟋蟀的一種昆蟲,夏秋季節(jié)的晚上每每躲在角落里鳴叫。
而李白筆下的美人,在我看來和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倒有幾分相似。不過這個相似和長相無關(guān),純粹是那種朦朧的感覺。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正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半遮半掩的,帶著幾分神秘。《長相思》中的美人,如花似玉,卻仿佛在遙遠(yuǎn)的云端,隔著云層遙遙相望,越想看越看不真切,不也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嗎?至少對看詩的人來說,李白寫這樣一個令人相思得摧心肝的美人,卻對她的長相沒有著墨,潛意識就會讓人覺得美人很美很遙遠(yuǎn),并且還很朦朧。
很久之前有人問過我,李白的所有詩里面最喜歡哪一句。我回答,如果是整首詩,最喜歡的是《夢游天姥吟留別》,如果只是其中某一句,最喜歡的就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了。至于原因,其實我也說不上來,對方若是不加“最”字的話,我很有可能會貪婪地回答:全喜歡。
詩仙的詩,自然有獨特的吸引人之處,而詩仙筆下的相思,怕是更能令人肝腸寸斷吧。
上一篇: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yuǎn),寄托哀托之詩
下一篇:《詩經(jīng)·鄘風(fēng)·載馳》頌揚(yáng)巾幗不讓須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