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去年相送)【原文】
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鑒賞】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乞補外郡,被朝廷派往杭州作通判。這對被黨爭的政治漩渦攪得暈頭轉向的蘇軾來說,無異于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杭州的湖光山色,市民與同僚對他的尊敬,僧人與歌妓對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愉快。續娶的年輕的妻子和牙牙學語的兒女也使他感到愜意和溫暖。杭州真的成了他的人間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暫時離開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熙寧六年冬天,他又被兩浙轉運使派往常、潤、蘇、秀等州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這是他離開杭州最長的一次,眷戀之情自然更為深切,沿途曾寫有不少詩詞表此衷曲,此詞就是其中之一,作于潤州(今江蘇鎮江)。
這首詞有點特別。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一對此詞作了說明:“甲寅(熙寧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蘇軾)以去年十一月發臨平(鎮名,在杭州東北),及是春盡,猶行役未歸,故托為此詞。”這就是說,此詞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懷戀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它托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即借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思歸之情。
上片以思婦的口吻,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余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她無時無刻不在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絕妙好辭。
下片著意刻畫本想對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悵。“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更惱人的是邀來的月亮偏只憐愛雙棲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而置自己于不顧。這就不能不使她由羨慕雙燕、嫉妒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這個思婦的所思所念,是身為征人的作者所設想的,作者的戀家思歸之情難道還不昭然嗎?
此詞藝術上的成功集中在兩處:一是利用雪與楊花形狀相似,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節候的特點,互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氣候由極冷到極暖,歷時長久;二可以構成潔白迷蒙的景象,象征著純真而紛亂的情思。也就是說,雪與楊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構思新巧別致。從雙棲燕映襯出單棲人已是一種纖巧的聯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愛于成雙成對的燕,而不顧憐空閨獨守之人,就更是一種綺思妙想了,其表現力遠勝于一大段思婦的內心獨白。
字數:1327
作者:謝楚發
上一篇:蘇東坡《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詠紅梅抒發心志胸懷詞作
下一篇:蘇東坡《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鄉間幽居生活自我寫照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