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①潤州作,代人寄遠②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③,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④,分明照、畫梁斜⑤
【注釋】
①少年游:詞調名。調見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又名小闌干、玉蠟梅枝。雙調。此詞五十一字,前段六句,后段四句,各兩平韻。
②題一本無“代人寄遠”四字。潤州:隋唐州名,宋時為軍、府,治所即今江蘇鎮江市。
③余杭門:宋時杭州北門之一。
④姮(heng)娥:即嫦娥。《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⑤照畫梁,語出宋玉《神女賦》序:“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皓若明月舒其光。”
【評析】
蘇軾在詞壇上的起步較晚。根據朱彊村的編年,蘇軾現存最早的詞,是宋神宗熙寧五年通判杭州時所作的《浪淘沙》“昨日出東城”、《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等篇。這個時間,比起他最早的編年詩(宋仁宗嘉祐四年)來,晚了整整十三年。這種現象,說明在北宋初期,詞的地位仍然較低。在封建士大夫們的眼里,詞被視為“艷科”、“小道”,不過是寫男歡女愛、傷春傷別之情,在酒筵之間供歌兒舞女們唱唱,娛懷遣興而已,不過是一種“詩余”。所以蘇軾在進入仕途之初,不會首先去涉足詞壇,這是可以理解的。
從熙寧五年到熙寧七年,蘇軾在杭州的這一段時間,共存詞四十余首,一般認為是他詞作的早期。這一時期,蘇詞尚未擺脫時代風氣的影響,內容主要是寫傷春傷別、淺恨閑愁,風格也基本上是婉約的,讀起來與晏歐詞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我們這里分析的《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一詞,便可以看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這首詞作于熙寧七年的暮春時節。熙寧六年,潤州大旱,朝廷撥糧三萬石,募饑民興修水利以代賑。蘇軾于十一月離杭赴潤賑災,至熙寧七年四月仍滯留潤州,離別親人已有半年之久,感于“行役未歸”,故有此作。細繹詞中的內容,與詩人這一段時間的經歷完全吻合,所以我們推測,題中“代人寄遠”的“人”字,指的正是詩人的妻子。托為家人“寄遠”,實際上是一種從對面寫起的手法,就像杜甫的《月夜》一樣,通過寫妻子的愁苦,反過來襯托自己思念親人的苦悶。有人將“代人寄遠”解釋成“代妓寄遠”,是缺乏根據的。
詞的上片,是通過兩個場景的描寫,來表現閨中人的離情別緒。這兩個場景,一個是去年冬天,冒著滿天紛紛揚揚的大雪,妻子送別丈夫于余杭門外的情景;另一個是今年春天將盡、楊花柳絮漫天飄飛之時,妻子在閨中對遠行親人的苦苦思念。這一段描寫,從表面上看,詞意較為明顯,感情的線索似乎也比較簡單,其實,這里卻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
首先,是詞中展示的時間線索。作者在這里寫了兩個時間:“去年”冬天,和“今年春盡”,而聯系這兩個時間概念的,是“猶不見還家”一句中的“猶”字。這條時間線索具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渲染了時間上的距離感,顯示了離別的漫長,而這恰恰是人物痛苦產生的原因;另一個作用,是造成一種如泣如訴的感覺,好象這位閨中人正面對著我們,哀怨地向我們傾訴著她離別親人后的痛苦,訴說著冬去春來,歲月的熬煎。這種時間上的距離感、感情上的傾訴感,都是通過這條時間線索表現出來的,假如詞中沒有這樣一條明確的時間線索,這一段描寫的感人力量顯然就要大大削弱。
其次,是詩人在這一段中的巧妙比喻。以楊花喻雪,出自《世說新語》中謝安問子侄“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女謝道韞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著名故事;以雪喻楊花,則出自韓愈的《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這些,本不是什么新鮮的比喻。詩人的巧妙之處,在于抓住了這兩種自然景物可以互擬的特點,先以楊花喻雪,再以雪喻楊花,這就不僅輕而易舉地描繪出這兩種景物的形象,而且突出了雪與楊花相似這一點。惟其相似,閨中人在看到“今年春盡”的楊花時,才會驀然回憶起“去年相送”時的情景,而“楊花似雪”、“雪似楊花”這一對比喻,也就成為聯結前后兩個場景的重要的內因。
另外,“楊花似雪”、“雪似楊花”這樣一種回環往復的修辭形式,使人很容易聯想起《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表現手法。這種修辭方式,造成了韻律的回蕩,增添了語言的流動感,使得這首詞從一開始就籠罩在一種優美的藝術氛圍之中。
如果說,詞的上片所描寫的場景是闊大的,那么到了下片,攝取的鏡頭就變得極近、極細小;從抒情的角度看,閨中人的感情也表現得更婉曲、更細微。
“對酒卷簾邀明月”一句,顯然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詩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的句意,但李白所表現的,僅僅是孤獨和寂寞,而閨中人的對月,更多的則是寄托了對離人的懷念。共對中天明月,相隔無限關山,此時此刻,她的“卷簾邀月”,包含著多少無法排遣的愁苦,又寄托了多少熱烈的期待和渴望!然而現實卻是無情的。她的心上人還遠在天涯,她們的重逢還不知何日,所以下一句:“風露透窗紗”,筆調便轉為凄清。夜深了,冷風和霧氣透過窗紗,打在閨中人的身上,她心中的悲涼是可想而知的。這時候,她抬起頭來,正巧看到冷月的清輝穿過窗戶,照在棲息于畫梁的雙雙燕身上,這就更強烈地觸動了她的離愁。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一句,包含著豐富而曲折的藝術內容。首先,它寫出了雙燕的幸福。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雙燕總是被當作愛情幸福的象征,同時又與離別的痛苦形成對比來加以表現的。如晏殊的《蝶戀花》詞中,就是把“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與思婦的“離恨苦”對照著來寫的;又小山詞《臨江仙》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亦是如此。在本詞中,詩人寫出燕子雙雙,依偎于畫梁之上,棲香正穩,也正是為了反襯出閨中人的孤獨和愁苦。這一層意思,在詞中是很明顯的。
第二層意思,是寫閨中人的心理。“恰似”二字,顯然系閨中人之所想:望著皎潔的月光,她很自然地想到了月宮中的寂寞嫦娥。她想象著,嫦娥見到人間的這一對幸福的燕子,看到它們形影相從、雙止雙棲,該會是多么羨慕,以至深情地把月光投射在雙燕的身上。在閨中人的這種癡想中,我們感到有一種寄托:她實際上是在嫦娥這個形象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借嫦娥的“憐雙燕”,來寫自己對愛情幸福的羨慕和渴望。只不過對于封建淑女來說,這種感情是羞于剖露的,所以借“恰似”之想,比較曲折地加以表達罷了。
另外,這一句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通過寫景物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分明照、畫梁斜”,寫的是月光照耀下棲息在畫梁上的燕子,但同時,它又把閨中人那種久久凝視、如醉如癡的神態,也“分明”地暗示給我們了。我們可以想象:月亮西沉了,“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我們的女主人公,早已是“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了,但她卻久久地坐在窗前,癡癡地仰望著畫梁上的雙燕,不肯離去。她的孤獨和痛苦、她的期待和渴望,都在她這種凝神癡望的神態中表現出來了。所以,“分明照,畫梁斜”一句,不僅是景物的正面描寫,同時也是人物形象、人物感情的側面烘托。它使得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更加深婉而細膩,這也是此詞以景語結尾卻顯得格外纏綿動人的原因之一。
蘇軾的這首《少年游》,是他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早期詞作的一些突出的特點。
首先,就是詞的題材還是傳統的傷春傷別、淺恨閑愁的內容,生活面還相當窄;它的表現手法和使用的語匯,也基本上沒有超出歐陽修、晏殊詞的藩籬。把這種詞與蘇軾密州以后的作品相比較,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蘇軾倅杭時期的詞作,其豪放詞風還沒有形成。過去有些評論對蘇詞此期評價過高,是不夠妥當的。但是,蘇詞創作之始,就具有一些鮮明的藝術特色,這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此詞的語言,疏朗、明快,特別是上闋,清新自然,純乎口語,而表達的感情,又確實是清切婉麗,優美動人。正像樓敬思所說,是“沖口而出,無窮清新”(《詞林紀事》引)。這種語言風格,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過去有人批評此詞的上片“抒情過于率直”,其實并不公允。因為在北宋前期的詞壇,“天然”還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只是到了后來,詞才日益以婉曲蘊藉、綿邈細密為“正宗”,反而把詞的最初的形態——民間詞的許多特點丟失了。
另外,此詞雖然描寫愛情,卻不涉艷俗,更沒有柳永、黃庭堅輩的那種“淫媟之辭”。它所表現的愛情是詩人真摯感情的抒發,是發自肺腑的心聲。不輕浮、不造作。這些特點,在蘇軾后來的詞作中始終保留著,成為蘇詞風格的重要方面。
上一篇: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達北歸心情與曠達豪放襟懷詩
下一篇: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亡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