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答俗人》古詩全文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答俗人》古詩賞析
這首絕句,與《山中與幽人對酌》一起,被人稱為“太白絕調(diào)”(黃叔燦《唐詩箋注》)。它的“絕”在何處?
一是以閑淡之筆自寫棲隱之樂。
唐人棲隱,動機(jī)多多,或視為“終南捷徑”,此中大有真意,要追求名利,則先示淡于名利,造成巨大社會聲譽(yù),然后皇帝征召,一朝青云,位抵卿相;或入仕無門,覓官不得,故找一清靜處為潛淵之龍,以待云雨,趁時(shí)而起,此無可奈何耳;或官場失意,公雞斗敗,看破紅塵,因仕而隱,養(yǎng)其病體,消其銳氣,度其馀年;或官癮正盛,圣主優(yōu)寵,然公務(wù)繁忙,不免勞瘁,則覓一近郊,亦隱亦仕,既可享前呼后擁之榮,亦可得山水之趣,等等,可謂不一而足。詩人亦曾隱于數(shù)處,如匡山、白兆山、終南山、徂徠山、嵩山、剡中、廬山等,心情也不完全相同。
本詩作年有以為在開元十五年,即在安陸壽山時(shí);有以為在開元十八年,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時(shí);有以為在淮南涇縣時(shí),因此地有“碧山”,據(jù)年譜為天寶十三載。然編定于天寶十二載的《河岳英靈集》已錄此詩,可見后說不確,大體為前期作品。有文說本詩“隱含了詩人多少傷和恨”,內(nèi)含“不幸遭遇”,恐未必如是。
作者的心情確是真閑適,而非忸怩作態(tài)。王闿運(yùn)《湘綺樓說詩》批評此詩“有意作態(tài),不免村氣”,乃錯會其旨,屈怪古人。碧山亦不應(yīng)過分指實(shí),影響詩境。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詩人正因?yàn)槿胧牢瓷睿粗O社會之昏暗齷齪,所以才有此真樂。
二是寓莊于諧,故作狡獪之筆,巧于問答,構(gòu)思奇妙。
起句設(shè)問,問者何人?當(dāng)然是“俗”人。“俗人”非指庸俗之輩,而是指不知隱居之樂的一般人。
二句妙在笑而不答。閑者,非無所事事,為悠閑之“閑”,以隱為暫時(shí)行為者不能得之。
三句推出桃花流水窅(yao咬)然遠(yuǎn)去之景,化用《桃花源記》典故,似電影一空鏡頭搖來,美不勝收。
四句輕輕點(diǎn)明,此中別有天地,非尋常人間之景,實(shí)對“何意棲碧山”作出回答,然而不答之答,“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李東陽《麓堂詩話》)),這才真叫“絕”呢。
詩人自己熱愛山林之心和幽默風(fēng)趣的個性,也活脫脫、鮮靈靈地寫出來了。
上一篇: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