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潯陽望廬山·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和王維一起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詩風(fēng)格清淡、自然而又韻味深長,在唐詩中自成一家。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潯陽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爐峰,進(jìn)而懷念古代高僧,隨筆寫下了這首被后人嘆為“天籟”的唐詩精品。掛席:與“揚帆”同義。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內(nèi)、外城)。香爐峰:廬山最有名的一峰。遠(yuǎn)公:東晉高僧慧遠(yuǎn),曾在廬山隱居修行。塵外蹤:遠(yuǎn)離塵俗的蹤跡。東林精舍:高僧慧遠(yuǎn)在廬山隱居修行時,當(dāng)時的刺史桓伊為他修建的一座禪舍,是當(dāng)時及后代的隱居者們神往的勝地。空聞鐘:徒然聽到東林精舍傳來的鐘聲(因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里了)。
【全詩串講】
經(jīng)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dāng)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yuǎn)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鐘聲聽到也徒然。
【言外之意】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fēng)景,而且抒發(fā)了傾慕高僧慧遠(yuǎn)、向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后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rèn)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或者把它與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一起作為已達(dá)“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妙境的樣本,并將它們比作畫中“逸品”。
江行幾千里,總不見名山,第二句中一個“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顯出來,并為下聯(lián)中見到香爐峰時的怡悅心情蓄勢;第四句中一個“始”字,一下點出了作者見到香爐峰時心中的欣喜,頗能勾出情緒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懷”二字,出語特重,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高僧慧遠(yuǎn)的由衷傾慕;第八句中一個“空”字,隱含了“鐘聲雖仍然可聞,遠(yuǎn)公已不復(fù)可見”的惆悵、失落等復(fù)雜心情,可謂情韻盎然。從這些精煉的用字上看,作者于此詩的錘煉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功夫到了爐火純青時,便又不留錘煉痕跡,反倒顯得簡淡自然了。
上一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與白居易分別回贈詩
下一篇:杜甫《江村》向往田園歸隱生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