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范成大
這首《州橋》詩是范成大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邦時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之一。州橋,指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內橫跨汴河的天漢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也多處提到此橋。詩以《州橋》為題,對作者和當時的人民說來,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地理名稱,而是足以勾起故國黍離之悲的一座橋梁。
作者在詩題下自注云:“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詩的首句就以白描手法指點出望中所見的橋南橋北的街道。詩句似淡淡著墨,并沒有對這座橋、這條街的景象作任何渲染。淡淡著墨,樸素無華,但當年南宋人民讀到這句詩時,會感到其分量是異常沉重的。詩筆下的這條街不是尋常的街道,而是象征北宋朝廷、象征人們心目中的故國的“天街”,也就是作者自注中的“御路”。而作者身臨這座陷落了的故都,在這條街上“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當然更不勝今昔興亡之感。他在這次出使的日記《攬轡錄》中寫道:“過櫺星門,側望端門,舊宣德樓也。金改為承天門,五門如畫。……使屬官吏望者,皆隕涕不自勝。”聯系這一記述,再來看這句詩,就可知其含蘊是多么深厚了。
當然,從整首詩看,作者深情所注,主要還不是汴京的橋梁、街道,而是在橋邊、街頭所接觸的百姓,所以緊接著承以“父老年年等駕回”一句。汴京此時被金人占領已四十四年,當日的少年,此時已滿頭白發了。但歲月盡管流逝,而南宋使者所過之處,仍是“遺黎往往垂涕嗟嘖”。(見《攬轡錄》)作者以“年年”二字對遺民歷久不衰的故國之思表達了極大的同情和敬意。這兩個字也表露了,只圖偏安的南宋朝廷是怎樣年復一年辜負了人民的期待。
三四兩句顯現出一幕汴京父老遇到南宋使節時的動人場景。上句以“忍淚失聲”四字傳神地寫出父老們的情態。他們面對故國使臣,一時間無窮悲憤齊上心頭,恨不得放聲痛哭,盡情一吐,而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卻不得不把到了眼眶邊的淚水忍住,可又不得不把積壓在心底的話講出。本是千言萬語,這片刻間都為悲哀所梗塞,只顫顫巍巍、不成聲調地迸出了一句話,那就是: 究竟幾時才真有王師到來?這句問話中,“真有”二字也是傳神之筆,寫出了父老們的迫切心情,而且含意深長,暗藏著對南宋當局的詰問。
這首詩不僅使讀者如臨其境,還使讀者窺見了詩中人物的曲折的內心活動。詩在到達頂點時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語意都盡,而是余音裊裊,啟人深思。詩人沒有以使者身份回答這個問題,也沒有以作者口吻發表議論;但他的感情,已經與詩筆敘說的事實、描繪的形象融合為一了。
如果要探索其“不盡之意”,不妨參讀陸游的《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可說是對《州橋》詩中父老的提問作了間接的答復。這就是父老年年失望的原因,也是使者無言以對的原因。
上一篇:范成大《浙江小磯春日》宋古詩鑒賞
下一篇:張 镃《竹軒詩興》宋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