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蟋蟀太多事,喚得秋來籬落間。
又過暑天如許久,未償詩債若為顏。
肝腸與世苦相反,巖壑嗔人不早還。
八月放船飛樣去,蘆花叢外數青山。
----蕭德藻
傅惟肖曾知清江縣(今屬江西),是一個頗能同情民生疾苦的良吏。他許是詩人的朋友吧,然其詩不傳。蕭德藻這首次韻詩,抒發了他亟想退隱的情懷。
前兩聯寫他落寞潦倒的心情。首聯怪蟋蟀。蟋蟀在地下活動,嚙食植物根部,詩人房舍周圍的籬笆(籬落)是竹子編成的,故云“竹根蟋蟀”。又晉崔豹《古今注》云:“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則鳴。”詩人獨處室內,感到分外寂靜、冷清,又在百無聊賴之中,聽到了蟋蟀的鳴聲。蟋蟀鳴聲雖細,可在情緒本已不佳的詩人聽來,覺得十分聒耳,況且那蟋蟀又是伴隨著蕭瑟之秋而來的,因此,詩人不由得責怪起蟋蟀來,怪它“太多事”了:“喚得秋來籬落間。”這未免有點錯怪了蟋蟀,原本是它隨秋而生,可詩人卻怪它將秋喚來。因為其時詩人情懷既惡,也就管不得蟋蟀的蒙受不白之冤了。次聯轉而怨自己。惱人的秋天既已來了,詩人意識到這點時,心頭又一驚:“又過暑天如許久”,不禁暗暗埋怨自己: 計劃要寫的那些詩,至今都還不曾動筆——“未償詩債”,真是難以為情啊!
由埋怨自己的“未償詩債”,又進而埋怨自己的不早歸山林(但話卻是從反面說起),因而在三聯中傾訴自己所懷未伸。先明言:“肝腸與世苦相反”,世人肝腸,便是熱衷仕進,看重名利,自己則與之相反,自甘淡泊,不求名利,不慕富貴,而唯有隱逸山林方是志趣所在。“苦”,含有此乃秉性所致,便是自己亦無可奈何之意。其時詩人也許正官烏程(屬今浙江)令,因此接著便道,至今尚混跡官場(想當有原因),不能如愿歸隱山林,所以便是連那巖壑也在嗔怪我何以不早還了。“還”,含有自己原是山林中人、而卻流寓在外未歸之意。
既想“還”而未能“還”,末聯便生出幻想: 就在這八月之中,我當能似陶靖節那樣解職而歸,可以放船像箭一樣飛去,在蘆花叢外,看到了青山座座,我就愿終老在這其中任何一座深山之中。末兩句寫出了詩人猶如網中之魚忽得解脫,自由自在游回大海時的那種快感。這一聯的虛寫妙在逼真,仿佛實有其事。不過,后來詩人果如所愿,卜居在烏程的屏山。
這首詩雖然透露出了詩人的內心苦悶,但由于他筆致活潑,好以擬人化的手法從反面寫來,如“蟋蟀喚秋”、“巖壑嗔人”,故給作品帶來了幽默感,而沖淡了其中苦澀的況味。藝術上,雖字字鍛煉,卻又能不露斧鑿之痕,好像是“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于此可見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岳飛《池州翠微亭》賞析
下一篇:陸游《長歌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