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陸 游
此詩作于寧宗嘉泰二年(1202),時放翁七十八歲,閑居山陰。
上聯寫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風,紛繁似雪,遍開山中。這種描寫,幾乎是詠梅詩中的套語,??煽吹?,如杜甫詩“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江梅》)許渾詩“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聞薛先輩陪大夫看早梅因寄》)此詩引人注目的是下聯。詩人用了一個奇特的設想,極表其愛梅之心: 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為千萬個人,讓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個放翁呢?吐語不凡?!都t樓夢》寫寶、黛諸人賦菊,其中史湘云《對菊》,有“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之句,寫其依戀菊花之狀,十分傳神。李紈評道:“竟一時舍不得離了菊花,菊花有知,倒還怕膩煩了呢!”前人愛梅,亦有沁香入骨、愛之欲餐之語。但與放翁此詩對梅之狀、愛梅之心相比,高下深淺自見。不過,這種設想并非放翁首創,顯然出自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但兩首詩所表現的形象和意境,則全然不同。柳宗元謫居嶺南,萬里投荒,羈情凄凄,愁思郁郁,其狀酸心,其語刻骨。而放翁逸興遄飛,其對梅的狂態、賞梅的癡情,通過這一設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格調極高。
自唐以來,世人盛賞牡丹,愛梅還是愛牡丹,幾乎成了人品志趣雅俗高下的一個標準。隱居孤山的林逋,即以愛梅、詠梅著稱。梅以韻勝,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韻;放翁所重,在其格。放翁早年師事曾幾,曾幾嘗問:“梅與牡丹孰勝?”放翁以詩作答:“曾與詩翁定詩品,一丘一壑過姚黃。”(《梅花絕句》)梅花的清風亮節,于放翁實為同氣,故借梅抒寫懷抱。這是放翁性喜詠梅,而且多詠梅的高格,不同于林逋專寫其清神逸韻的原因。
此詩在放翁眾多的詠梅詩中,更是別具一格。題是梅花,其意在人。不但寫人賞梅之狀,還隱喻其立身之德。上聯寫梅,只是下聯寫人的陪襯。詩人為了能與梅花相親,不辭冒著清晨的寒風欣賞,則其獨抱孤衷之意,自在言外?;砬|,長在梅前。能與雪潔冰清的梅花心相印、意相通、語相接,則其人之高標絕俗,又躍然紙上。反過來,在百花園中,又有哪種名花,能與時窮見節之士心跡相通?能無愧骨沁幽香、氣傲寒雪之美?也許此譽非梅莫屬了。詠梅為了詠人,詠人又離不開詠梅,梅乎人乎,兩實難分,讀這首詩,應于此著眼。
上一篇:楊萬里《明發房溪二首》古詩賞析
下一篇:陳與義《牡丹》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