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
趙 嘏
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趙嘏(gǔ),卷二《江樓感舊》已介紹。文宗大和六年(832)入長安,次年省試落第,遂留寓長安。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舉進士。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任渭南(今陜西渭南)尉,世稱趙渭南。以后之行止與卒年均不可考。《全唐詩》錄其詩二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五首又七句。
首聯扣題寫長安深秋景象。起句寫深秋,凄涼的云朵在曙光中流動。“凄涼”兩字反映了深秋的季節特征,也反映了晚唐的時代特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作者凄涼的心情的一種反映。次句寫長安的深秋景象,唐人以漢代喻唐代,“漢家宮闕”實際上說的是唐代宮闕。句中“動”字用得好,清何焯《唐律偶評》分析道:“‘動’字暗藏秋風起在內,直是社稷傾搖景象,不可顯指,半明半暗,深于詩教?!?/p>
頷聯承上寫長安深秋黎明時的景象。三句寫所見,“殘星幾點”表明天色欲曉,“雁橫塞”表明已是深秋季節,雁群忙著飛到南方過冬。四句重點寫所聞,“長笛一聲”抒發怎樣的情感,詩中沒有說,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人倚樓”可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吹笛人依樓,另一種理解為詩人依樓。我們認為應當是詩人依樓而立,這樣不僅視野開闊,而且只聞笛聲,不見吹笛之人,也更有詩意。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特別喜歡這兩句詩,“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
頸聯寫白天所見長安深秋之景。五句寫艷麗的紫色菊花在籬笆邊靜靜地半開著。唐代以前的菊花都是黃色的,唐代才培育出紫色的菊花與白色的菊花,所以詩中特別強調了紫色的菊花。六句寫水中蓮花的紅色花瓣已經落盡,所以顯得很憂愁。以“靜”形容菊,以“愁”形容蓮,都采用了擬人手法,使人感到菊花品格之高潔,蓮花紅顏之易老。
尾聯表達了歸隱之心。七句用晉張翰的典故表達思鄉情緒,《世說新語·識鑒》篇說:“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東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末句用春秋鐘儀的典故,說明自己念念不忘故土,《左傳·成公九年》稱晉侯見到戴著楚國帽子的囚犯鐘儀,知道他的父親是樂官,讓他操琴,他演奏的是南方的曲調,晉侯說:“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p>
此詩的寫作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倚樓所見長安深秋之景與所懷思鄉之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大雁南飛自然會讓詩人觸景生情,思念故鄉。而“長笛一聲”通常也有懷鄉的內容,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崩钯R《龍夜吟》:“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關。”“籬菊”當然會使詩人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而加強了歸隱之心,“紅衣落盡”的蓮花也能勾起詩人對故鄉荷花盛開時情狀的美好回憶。尾聯的兩個典故也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的歸隱之心。
上一篇:王 績《野望》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無名氏《聞笛》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