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師得魚繞溪賣,小船橫系柴門外。
出門老嫗喚雞犬,收斂蓑衣屋頂曬。
賣魚得酒又得錢,歸來醉倒地上眠。
小兒啾啾問煮米,白鷗飛去蘆花煙。
-----徐 照
詩人徐照(字靈暉),是永嘉四靈之一。他和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號靈秀)等人一樣,標榜清瘦秀逸的詩風。他們學唐詩,只以姚合、賈島為法。主張“捐書以為詩”,以“不用事”為第一格。他們的詩歌,氣派都很小,情意枯窘,很少變化,一般只重視寫點靈秀的思致。這首《分題得漁村晚照》,是作者《芳蘭軒詩集》中比較耐人尋味的詩篇。
這是一首反映漁民生活的小詩,全詩沒有用一個典故。詩中描述了漁村中的一位漁夫,在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魚以后,時已傍晚,他把小漁艇攏了回來,橫系在自家的柴門外,然后就沿溪叫賣去了。這時漁婦出得門來,先是召喚了門外的雞狗,然后就趁著斜照替丈夫在屋頂上晾曬蓑衣。她期待著丈夫賣魚得錢,好買點米回來,作成晚餐,讓辛勞了一天的丈夫,和在家中餓著的小兒子能吃頓飽飯。久而久之,丈夫果然回來了。他賣魚錢又買了酒,卻把這點薄酒在回家的路上就胡亂地喝得個一醉,等趕到家的時候,悶聲不響地躺在地上睡了。家里的小兒子卻啼叫著索問煮飯的米。詩中并沒有交代漁婦此時的情況,人們興許會想到她大概在拉著兒子在一邊啜泣了。這當兒天色已晚,溪邊的白鷗,也都飛到煙靄蒼茫的蘆花叢中,去尋它們的安息之地了。這家生活的慘景,就自然地被攝入詩句中間。到此全詩戛然而止,以后的情況就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
在這首詩中,讀者尋不到像張志和《漁歌子》中的漁父那樣“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也尋不著柳宗元《漁翁》詩中的“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那種令人神往的意境和山水清音。作者告訴人們: 漁家的生活,并不都像前人詩歌中描繪的那樣美好;他寫的不是什么“煙波釣徒”之類的高人隱士,而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貧苦的漁民。因而用不著去勾勒那些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只把一種悲辛而又質樸的漁家生活,從一個側面展示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意識到漁村中的漁民,他們既然是低層的勞動人民,他們清苦辛酸的處境,就應當引起人們的同情和重視,這首詩的意義就在于此。
全詩扣題很緊,在表現手法上,多用暗示的筆墨。如第四句暗示已是晚照,所以漁婦在屋頂晾曬蓑衣。第五句暗示漁人賣魚得錢極少,他心情極度懊喪,才拼個薄酒自醉。第七句暗示這漁家已經斷糧,賣魚所得的錢也買不上一點米,這才橫下心來,讓全家去忍饑受餓。這些,都不難想象出來。作者大致認為這樣的詩越樸素無華越好吧,所以只在結句用“白鷗飛去蘆花煙”,淡淡地抹上一筆傍晚的景象,算是給人們一點靈秀之感。
上一篇:嚴 羽《訪益上人蘭若》古詩賞析
下一篇:陳與義《發商水道中》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