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家十二樓, 一身當三千。
古來妾薄命, 事主不盡年。
起舞為主壽, 相送南陽阡。
忍著主衣裳, 為人作春妍?
有聲當徹天, 有淚當徹泉。
死者恐無知, 妾身長自憐。
葉落風不起, 山空花自紅。
捐世不待老, 惠妾無其終。
一死尚可忍, 百歲何當窮。
天地豈不寬? 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 殺身以相從。
向來歌舞地, 夜雨鳴寒蛩。
-----陳師道
詩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多樣的。陳師道的這二首《妾薄命》, 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抒寫了自己對老師曾鞏的悼念。要不是原詩題下有自注:“為曾南豐作”, 后世的讀者真會以為這是一首侍妾的哀歌呢。
至于陳師道與曾鞏的關系, 宋人筆記上說得頗帶傳奇色彩: 曾鞏路過徐州, 當時的徐州太守孫莘薦師道往見, 雖然送了不少禮, 但曾鞏卻一言不發, 師道很慚愧, 后來孫莘問及, 曾鞏說:“且讀《史記》數年。”師道因此一言而終身師事曾鞏, 至后來在《過六一堂》詩中還說:“向來一瓣香, 敬為曾南豐。”(見陳鵠《耆舊續聞》)這種記載顯系小說家言。其實, 曾、陳的師生關系史有明文, 《宋史》陳師道本傳上說他“年十六, 早以文謁曾鞏, 鞏一見奇之, 許其以文著, 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元豐間, 曾鞏典五朝史事, 薦后山有道德史才, 然終因他未曾登第而未獲準, 因而, 后山對曾鞏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元豐六年(1083), 當他聽到曾鞏的死訊后, 即寫下了這二首感情誠摯的悼詩。
第一首托侍妾之口, 寫主死之悲, 并表達了不愿轉事他人的貞心。起二句極言受主人的寵愛, “十二樓”即指十二重的高樓, 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中有“鳳樓十二重, 四戶入綺窗”之句, 這里是形容宮樓之高峻和豪華。“一身當三千”句, 顯取白居易《長恨歌》中“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意思, 然以五字概括, 更為精煉, 所以后山詩最權威的注釋者任淵說, 此句“語簡而意盡”。這正體現了后山詩工于鍛煉和善于點化前人詩句的特點。
“古來”二句陡然轉折, 悲嘆自己不能至死侍奉主人, 與上二句連讀, 可謂一揚一抑。“起舞為主壽”句承首二句, “相送南陽阡”句則承三四兩句。漢代原涉在南陽為父親置辦的墓地, 稱為“南陽阡”, 因而后世以此泛指墓地。此二句以極概括的語言抓住典型事件, 構成鮮明對照: 本來為祝禱主人長壽而翩翩起舞, 轉瞬間卻往墳地為他送葬。兩句中意象豐贍, 節奏跳動, 可見詩人用墨的簡練, 故陳模說, 此二句“蓋言初起舞為壽, 豈期今乃相送南陽阡, 乃不假幹澹字而意自轉者”(《懷古錄》)。劉禹錫的《代靖安佳人怨》悼宰相武元衡遇刺, 說:“曉來行哭里門外, 昨夜華堂歌舞人。”也是寫樂極哀來, 生死的變幻無常, 意境與此二句略同, 然而后山的造語更為高古凝練。
白居易《燕子樓》詩云:“鈿暈羅衫色似煙, 幾回欲著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 疊在空箱十一年。”此詩中“忍著”二句, 與白詩意蘊相近, 但并非泛詠男女之情, 而另有很深的寓意。北宋中期, 政治上風云變幻, 元祐黨、變法派輪番掌權, 所以一般士人都諱言師生關系, 以避免黨同伐異, 受到連累。一些趨炎附勢之徒, 則隨波逐流, 諂諛權貴。后山此詩正是對此種風氣的批判, 他責問道: 難道忍心穿著以前主人賜予我的衣裳, 去博取他人的歡笑嗎?
末四句直抒胸臆, 一腔悲慨, 噴涌而出。然而死者無知, 只有生者獨自哀憐。整首詩便在生與死、哀與樂、有知與無知的對照中結束。
第二首則是第一首主題的延伸, 表達了殺身相從的意愿, 二首一氣貫注。故范大士《歷代詩發》評曰:“琵琶不可別抱, 而天地不可容身, 雖欲不死何為?二詩脈理相承, 最為融洽。”
“葉落”二句以寫景起興, 然意味無窮, 細察詩人用意, 至少有三層可以揭出: 此二句承上文“相送南陽阡”而來, 故寫墓園景象, 且興起下文, 此其一;又寫墓地凄慘之狀, 以飄零之落葉與絢爛之紅花相襯, 愈見山野之空曠寂寥, 寫景狀物頗能傳神, 并烘托出蒼涼凄迷的氣氛, 故任淵說:“兩句曲盡丘源凄慘意象。”此其二;且此二句寫景起興中又帶有比意, 落葉分明指已逝之人, 而紅花顯喻己身。唯落葉飄敗, 故花之嬌艷, 徒成空無。潘岳《悼亡詩》有句說:“落葉委埏側, 枯荄帶墳隅。”已以落葉比人之長逝, 然寓意之深刻遠不及此, 故陳模盛贊此二句說:“陳后山‘葉落風不起, 山空花自紅。’興中寓比而不覺, 此真得詩人之興而比者也。”(《懷古錄》)此其三。
“捐世”以下八句一氣流走, 自然涌出, 不可以句摘: 主人不待年老即棄世而去, 因而對我的恩惠未能到頭。想來一死尚可忍受, 而今后無窮的生涯怎樣度過?偌大的世界, 卻容不得自己微弱的一身, 于是發出了最后的心聲:“死者如有知, 殺身以相從。”語氣堅定, 如錚錚誓言, 真令讀者對這位敢于以身殉情的侍妾肅然起敬。此八句層層相綰, 語意暢達, 純自肺腑中流出, 讀來不覺其淺率, 唯感其真誠。
至此感情的激烈已無以復加, 全詩似應戛然而止了, 然而“向來”二句, 轉以哀婉的情調結束: 那以前歌聲鼎沸、舞姿婆娑的地方, 只留下夜雨的淅瀝和蟋蟀的悲鳴, 由此表達了盛時不再、人去樓空的感慨, 一變前文率直奔放的激情, 遂令詩意深遠, 避免了一覽無余。這末尾的“歌舞”云云, 正與第一首的開頭“十二樓”首尾相應, 也表現了作者的匠心。
這兩首詩向來被認為是陳師道的代表作, 故《后山詩集》以此為冠, 其原因便在于此詩集中體現了后山詩的風格。后山詩的佳處在于高古而具有真情, 鍛煉而以淡雅出之。如此二首, 造語極平淡, 乍看似了無典實, 不作艱深之語, 只是直陳胸臆, 然細析則幾乎無一字無來歷。在此不妨再舉一例, 以概其余。第一首的末二句“死者恐無知, 妾身長自憐”, 讀來明白如話, 然前句出自《孔子家語》:“子貢問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將無知乎?’”后句出于李白《去婦詞》:“孤妾長自憐。”故任淵說:“或苦后山之詩非一過可了, 迫于枯淡, 彼其用意, 直追《騷》《雅》。”意謂他的詩須細細品味, 不是一讀即可明白其中用意的, 這正說明, 后山詩在平淡的背后, 有著慘淡經營的苦心。
除了平淡典雅, 精煉濃縮也是后山詩的一個顯著特點, 如此詩中“一身當三千”、“起舞為主壽, 相送南陽阡”、“葉落風不起, 山空花自紅”等語, 都以極簡練的字句表達了豐富的意蘊, 有“以少許勝多多許”的特點, 故劉壎《隱居通議》說, 后山“得費長房縮地之法, 雖尋丈之間, 固自有萬里山河之勢”。
然而此詩最突出之處還在于用比興象征的手法, 以男女之情寫師生之誼, 別具風范。這種手法自然可追溯到《詩經》中的比興, 《楚辭》中的美人香草。這在古典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 因為男女之情最易感人。正如明人郝敬所說, “情欲莫甚于男女……聲音發于男女者易感, 故凡托興男女者, 和動之音, 性情之始, 非盡男女之事也。”(陸以謙《詞林紀事序》引)因而托喻男女之情而實寄君臣、朋友、師生之誼的作品歷代都有, 然與后山此詩有明顯血緣關系的可推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其辭曰:“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此詩乃張籍為卻鄆帥李師古之聘而作, 與后山此詩所述之事雖殊, 但抒寫手法頗多相通之處。雖然后世也有人對此執不同意見, 以為此詩“比擬終嫌不倫”(陳衍《宋詩精華錄》), 然作為詩之一格, 作為表達感情的一種方法, 后山的這二首詩還是有新意、有真情的。
上一篇:賀 鑄 《秦淮夜泊(辛未正月賦)》賞析
下一篇:陸 游 《秋晚登城北門》賞析